凤阳属于哪个市(凤阳什么时候改市)
说起凤阳周边地名,自然少不了要再提到蚌埠。蚌埠名称最早出自明成化元 年(1465年),凤阳设“蚌埠左仓”后因淮河沿岸商业水运之便,在河南岸成集称蚌埠,河北岸称小蚌埠。清初,小蚌埠仅是几家茶棚、小店铺,以方便过往客人,日常集上只卖些油盐等渔民食用品,故俗叫“油盐小集”。不过,蚌埠集旁支流入淮处,常有急流缓水相冲,拍激成珠,浪花四溅,被称为凤阳八景之五“蚌埠珠流”。
清末,由于小蚌埠为凤阳、怀远灵璧三县交界处,凤阳县主簿由溪河集移治于此,称小蚌埠主簿街,简称正街。清同治二年(1863年),凤阳府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在原县主簿街署立“三县司”,直属凤阳府管辖,专管蚌埠一方行政治安之事。1908年,择址建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首选凤阳临淮关,因这里地势低洼,后定于蚌埠集东。临淮关失去一次大发展的机遇。但作为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临淮关镇获评为安徽“千年古镇”。
1912年,小蚌埠“三县司”废,该处由凤阳县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仍属凤阳县。蚌埠集随着淮河大桥建成通车,兴盛起来。同年,于此设凤阳关蚌埠分关。1914 年,凤阳常税关移于蚌埠。1932年,蚌埠为凤阳县第七区,1935年改为第二区。1938年10月28日,伪安徽省维新政府在蚌成立。伪凤阳县维新政府也设于蚌埠。
1947年1月1日,南京国民党内政部批准蚌埠设市,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从此,蚌埠从凤阳县分离出去。1949年2月,又将凤阳靠近蚌埠市郊的戴塘、马村、洼里刘、洼里王、宋庄、葛村等入蚌埠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将凤阳县的曹山(曾山、二龙山)、龙子湖等划归蚌埠市。1958年10月8日,凤阳县长淮乡淮光人民公社(今蚌埠长淮卫镇、李楼乡全部土地)及官沟西部,南至李庄、大小芦庄,东至三家岗、小汪家,北至鲍家沟,划属蚌埠境域。这些地名可以回溯历史沧桑,跨越时空隧道,都是联结现代城市的时代标记。为此,文史学者曾撰文《重返蚌埠城市的故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