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高压”之下,常州“黄码”医院发挥重要作用
通讯员 王燕 陆人杰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如何把疫情防控工作精准落实到位, 在“黄码”市民诊疗需求和疫情风险管控之间做到两全其美,江苏常州有一个好办法。
陆人杰 摄
11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江苏省常州市抢建的“黄码”医院——横山桥人民医院采访了解到,自11月6日该院开诊以来,已接诊患者超200人,转诊10多人。
整合医疗资源,开设诊疗“特区”
常州市卫健委主任、党委副书记何小茜介绍,常州疫情发生后,在全市流调人员夜以继日的排查下,部分市民因附近区域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停留、活动,健康码在第一时间调整为“黄码”。
疫情之下,“黄码”意味着他们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存在时空上的接触,需要做好居家隔离或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但在“黄码”市民健康监测期间,免不了会有一些诊疗需求。
如何尽力减少疫情对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干扰,切实满足患者医疗需求?
常州市卫健委不折中、不将就,更不以“绿码”市民暴露在疫情风险下为“代价”,快速整合全市医疗资源,抢建符合疫情管控要求和满足医疗需求的诊疗“黄码”医院,也就是冠肺炎疫情期间隔离管控患者指定就诊医院。
11月3日,常州市卫健委果断决策,选择了一家相对远离市区、有一定的隔离救治经验、符合疫情管控要求的二级甲等医疗机构——经开区横山桥人民医院,连夜就地改建成“黄码”医院。
“我们接到上级通知后,立即号召院内医务人员连夜行动,一边有序转移改造区原有病人,一边进行区域清理和改造。同时,市卫健委调配的设备、人员迅速到位。仅用两天,就建成了‘黄码’医院。”横山桥人民医院院长张中华说。
陆人杰 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常州共有3万名医务人员全力阻击疫情。为了快速建成了“黄码”医院,全市10家医疗机构合力下好一盘棋,选调46名医务人员增援,共同组成了涵盖肺病、脑病、儿科、新生儿科、内分泌科、肿瘤科、骨伤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等的全科诊疗阵容,设立53张住院床位。
陆人杰 摄
这些抽调出来的医务人员当晚接到通知,第二天清晨就进入“黄码”医院,并经由院感专家和医政专家进行了集中培训后,当天下午14点就正式开诊。
用何小茜的话来说,“这个火速改造的‘特区’医院和这支全市集结的‘特区’医疗队,从筹备到开诊,只用了三天时间,这为疫情之下的管控区人员就诊跑出了‘常州速度’,更是为快速阻断疫情的传播链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再造诊疗流程,实现“闭环”管理
常州抢建“黄码”医院,关键在于有效阻断疫情的传播链。但是,“黄码”医院收治的病人,病种较杂,轻重不一,如何让“黄码”医院成为“黄码”市民的“安全区”?
在何小茜看来,筹备伊始,除了硬件和人员协调准备充分,就是要进行诊疗流程的再设计,包括院外转运流程和院内分诊、就诊流程等,这些对于防止院感、切断传播链、发现感染者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陆人杰 摄
“我们对于有诊疗需求的‘黄码’人员由社区专车送来医院,就诊结束后联系专车回社区,实现‘闭环式’管理。”张中华说,院区医务人员随时关注有无滞留人员,及时上报医院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门。
“黄码”医院对于确需住院,则由医务人员全面负责住院后的诊疗和生活所需。如需转诊,通过院内专家组讨论确定、报市指挥部同意后,即可转诊到市内指定医院进一步治疗。
“黄码”医院开诊的第三天深夜,外科门诊来了一位75岁的“黄码”胸闷患者。
陆人杰 摄
经检查,原来这位患者以前有肺气肿,平时又抽很多烟,此次是咳嗽造成的气胸,左肺压缩超过75%。“黄码”医疗队专家组专家一致认为:必须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但是,这对于匆匆组建的“黄码”医院来说,需用的物资尚不齐全。这时,物资调配组、后勤保障组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从市里调了两套引流装置送到医院,及时完成了手术。
2天后,这位老人经CT复查,左肺完全复张, 拔除引流管。现在,患者已出院。
11月12日,一位33岁的“黄码”男青年因为高热、腹泻,来到“黄码”医院就诊。
在就诊过程中,该患者突发胸闷不适,院内专家组会诊并报市指挥部后,立即将其转至本市承担封控、管控区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治疗任务的市肿瘤医院急诊,经过冠脉造影发现,患有冠脉血流缓慢。目前,正在治疗之中。
“我们‘黄码’医院,并非是一座‘孤岛’。目前,除了拥有一支联合医疗队外,全市医疗机构都是‘黄码’医院的坚强后盾,为封控区市民就诊提供了及时、便捷、高效的技术和专业支持,为疑难急重患者对接转诊专科医院打通了救治‘通道’。”何小茜称。
常州面对疫情“高压“,依靠科学精准应急,有效阻断新冠病毒传播链,筑牢了战疫中最关键的“防线”, 更是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创出了可复制的“黄码”医院做法。
编辑:张琦琪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