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意思是什么(古代足下的意思是什么)
晋文公为什么要把功臣介子推烧死,还烧出了一个“足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相互之间交往讲究礼节,尤其是有学问的人之间,更是谦谦有礼、婉婉有仪。就拿称呼来说,有敬称、谦称之别。敬称是称对方的,谦称是对自己而言。
先谈谈“足下”一词的来历。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
足下最早用于下称上。史书中有很多臣子敬称君主的例子,《战国策 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随着词语发展,“足下”不仅仅用于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也可以用于同辈之间。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开篇即用“少卿足下”作为对朋友任安的称呼。后来这种用法逐渐增多,频繁用于同辈之间。
原来,“足下”一词来源于历史故事。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曾因宫廷内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一直跟随着他,辅佐他,重耳回国当了国君之后,对有功之臣大行封赏,介之推却功成身退,与老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派人去找他,请他出来做官,介子推就是不肯出山。最后,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逼他们母子出山。结果,介子推母子二人烧死在一棵大树下。晋文公对此后悔不已,令人砍下此树,做了一双木屐。穿上木屐时,常低着头,望着木屐哀叹:“悲乎,足下!”(悲痛啊!脚下!)还下令以后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都吃冷的,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后来,“足下”一词就由追忆友人、缅怀友人变成对友人的敬称了。晋文公这把火除了烧出了一个“足下”之外,还烧出了一个清明节。
类似的“足下”尊称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像“殿下、陛下、阁下、麾下、膝下”等,在这些词的构成中都有词素“下”,也都是尊称,单从字面上很难理解,“陛下”者,台阶下面也,怎么能用来称呼皇上呢?这些词的构成与我们的民族习惯不相一致,在汉民族的心目中,一般是“上”表敬,“下”表谦,“臣下,在下、门下、下官”等词都是谦称;而用来称呼尊者或贵重东西的词多含有词素“上”。比如“皇上、圣上、上将、上司、上级、上宾(上客)、上户(旧时指富户)、上房(正房)、上座(最尊贵的座位)”等。因此,像“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膝下”这类词,其词义仅从构成成分的常用义是难以推求出来的,因为它们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古代皇帝在皇宫召见大臣时,群臣只能站在台阶的下面,没有皇帝的指令,不能到台阶上面去。大臣向皇上启奏事情时,先说:“启奏陛下”,就是请台阶下面的侍者转告皇上的意思,为的是不直接打扰皇上本人,后来,“陛下(台阶下面的人)”就成为对皇上本人的尊称了。
古代侯王或皇太子在宫殿里会见群臣,大臣进言时,要先说“殿下”,意即请诸侯或皇太子手下的侍从人员转告,“殿下”借指诸侯王或皇太子。后来,“殿下”一词也成为对他们的尊称了。
古代三公皆有阁,所以“阁”用来借指有一定地位的人,跟这些人说话时,要先说“阁下”,也是请他手下的侍从转告之意,唐代以后,平辈之间亦可称对方为“阁下”,现在则多用于外交辞令。“麾下”是指古代对将帅的尊称,“麾”是古代用于指挥军队的旗帜,借指将帅,部下言事时先说“麾下”也是请他手下的侍从转告之意。
上面我们谈到的这些词语,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像这样的词语,我们称之为文化词语。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独具民族色彩的文化词语,汉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累深厚,自然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就相当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