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求上交聊天记录(公司聊天记录会被监控吗)
本文目录一览:
- 1、离职后须向公司提供和客户聊天记录合理吗?
- 2、公司销售人员离职后被要求上交微信是否合理?
- 3、员工离职后,公司要求交出微信,该如何拒绝对方?
- 4、当老板要看你的聊天记录,你该怎么做?
- 5、员工离职后,公司要求交出微信,我该怎么拒绝?
- 6、公司要求员工截图客户的聊天记录属违法嘛?
离职后须向公司提供和客户聊天记录合理吗?
朋友你好,我觉得离职后向公司提供和客户聊天记录,这种是属于侵犯隐私了,是可以拒绝的 既然都已经离职了,说明已经不是公司的员工了,自然就不需要收到公司的管控了
公司销售人员离职后被要求上交微信是否合理?
销售离职被要求上交微信,其实上交的不是微信账号,而是微信里面的客户资源,这些重要的客户资源都是一笔笔即将被转化的订单,密切直接影响公司的收益,公司当然不希望客户资源被离职员工一起带走。
而销售平常都用微信来和客户联系,所以销售离职后遇到公司要求上交微信合理吗?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销售使用的微信账号是用公司买的手机号注册的,更有甚者使用的还是公司配备的工作手机,这时销售被要求上交微信是合理的,毕竟销售使用的微信属于公司财产,所有拉来的客户,也是利用公司的资源,销售没有道理拒绝公司的道理。
还有一种情况是,从头到尾客户都被加在销售的个人微信上,个人微信属于员工自己的私人账号,如果员工一离职,就被公司要求上交微信,显然是不合理的要求。更何况员工可以修改个人微信的绑定手机号和密码,就算公司拿到的微信的账号和密码,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客户都被加在员工的个人微信上,公司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被销售带走。只能说公司就没有做好系统的规划和准备工作,不能怪员工不上交客户资源。
销售离职不上交公司的微信账号也是有原因的,毕竟销售找工作需要手上有渠道人脉资源,微信上的这些客户都是最好的证明。又或者在离职时,销售将微信上的客户通通删除,自己得不到便宜公司休想占一点好处,这些客户都是自己无数个日日夜夜跟进过来的,可能有些销售心里会是这种想法。
遇到这些情况,公司和员工之间产生恶意纠纷,远不用处理得这么难堪。我下面说的建议也是给一些员工和公司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不仅仅限于销售人员。
关键问题源头还是在个人微信上,如果员工不是用个人微信加客户,而是用企业微信联系客户。员工可以潇洒离职,公司也不用担心员工离职客户资源被带走,对员工个人和公司而言,两全其美,而且用企业微信联系客户比个人微信方便得多。
对员工的好处:
1.区分工作和生活,个人微信本来就是熟人聊天工具,如果加了大量客户,那么更容易抢占员工个人的生活时间。
2.企业微信自带企业认证标识,增加客户信任度,减少前面大量的自我介绍信任铺垫环节,让客户一加上来就不用担心公司的资质问题。
3.企业微信欢迎语功能,当客户添加员工后,员工会自动发送欢迎语消息,抓住刚刚被添加的黄金热度时间,往往这个黄金时间,客户沟通起来更顺畅,员工不用担心自己打字聊不过来。
4.使用企业微信客户联系功能,员工可以统一管理手上的客户,给客户群发消息,例如最新的优惠活动,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成交的机会。
5.企业微信快捷回复功能,给员工提供个人回复素材库,提高消息回复速度,打字复制粘贴再快,也比不上快捷回复的一键发送。
不过企业微信的快捷仅支持添加文字内容,如果你在企业微信上添加点镜第三方应用,快捷回复不仅可以保存文字消息,还可以添加图片、图文链接、文件等多种类型的消息。
对公司的好处:
企业微信可以统一管理员工,掌握每个员工手上的客户数量,和详细的客户名单,不过客户名单需要借助企业微信服务商——点镜的客户列表功能,才能查看全部客户分别是哪个员工在服务,以及对应的客户动态,客户标签是什么。如果公司再使用点镜的消息存档功能,还能查看每个员工和客户的详细对话内容。
员工可能会担心,那我不是没有隐私了吗?这点可以放心,公司只能查看你的企业微信聊天记录,个人微信聊天是无法查看的。如果员工勤勤恳恳上班,公司看下聊天记录也无妨,如果正好看了你和客户的聊天对话,发现你的工作态度非常好,会更增加你在老板面前的好感。
还有一大重点好处是员工离职方面,企业微信具有离职员工资源分配功能,什么意思呢?就是员工离职,公司可以利用企业微信这项功能,将员工手上的客户资源都自动分配给其他员工继续跟进,包括员工之前创建的群聊。所以,这就很好地避免了公司要求员工上交微信,而员工不交的问题,员工也不用纠结到底上不上交。
另外我前面提到员工删除客户的问题,这点用企业微信公司不能知晓,不过可以靠点镜的删人提醒功能,查看员工删除客户的情况,公司可以在点镜后台查看有哪些客户被员工删除了。
那员工花费大量心力维护的客户,是不是离职后劳动成果全都被公司收回了?其实员工也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员工在职期间,可以整理手上的客户联系表,包括客户的手机号和详细的客户资料,这样即使离职后,也能通过客户的手机号再次取得联系。
根据你以往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最终你和公司之间的选择权交给客户,如果你的服务态度非常好,所在公司的产品品质也很优秀,相信客户也会愿意跟着你走。
所以比较建议大家使用企业微信来联系客户办公,这样就不会出现像题主说的争议。
员工离职后,公司要求交出微信,该如何拒绝对方?
员工离职后,公司要求交出微信,该如何拒绝对方?
1.微信只是一个你和客户沟通的社交软件。你可以把微信上的客户信息完整的记录在你的工作笔记里(电话和微信号),同时把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僵尸客户进行分类。以后你一个人工作以后,在拜访客户或者和优质客户电话沟通的时候,可以重新用你的新微信号做好友,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和客户沟通了。离开岗位后,你就单干了。因为品牌、价格、售后服务相关的问题,你重新崇拜客户是必然的。所以这种待遇既不会影响你和老板的关系,也不会耽误你的生意,可谓一举两得。
2.你的微信是老板给你注册的号码,也就是让你有工作的微信。原则上,这里所有的客户都属于公司的资源。如果你现在辞职,你应该把你的微信和电话号码还给公司。况且公司老板对你也不错。没有必要让你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变得僵住。说不定以后还能用他,还能给自己留条后路。如果用自己的号注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这个微信,就不用给他了。这是你个人的事情,你说了算。但是,如果你退出了,不要泄露里面的客户信息。这些也是公司的商业秘密。一旦泄露,你可能会被老板起诉。如果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你就要承担赔偿责任。所以,你也要遵守规则。
3.直接拒绝。明确一下,这个微信号是公司的企业微信,不过是入职后给你用的。大部分都是处理工作信息?还是这是你的私人微信账号?刚入职,老板就把你拉进了各种微信群,然后你就一直用这个私人微信处理工作。如果手机号是公司提供的,但实际上是用私人身份证认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私人账号,而不是工作账号。一般工作账户通过公司管理层的身份证认证。所以我个人觉得领导其实没有权利要求你回微信号。
当老板要看你的聊天记录,你该怎么做?
序言:当我的老板向自己提出要看自己的聊天记录时,我会直接拒绝老板,因为在工作当中老板没有权利去查看员工的手机。不管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员工有属于自己的隐私,而作为老板要尊重员工的隐私。查看员工之间的聊天记录,也只不过是想了解员工在背后究竟说老板哪一些坏话。但是老板应该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员工在背后议论老板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应该去要求查看员工的手机。
老板查看员工的手机
如果在生活中自己遇到了老板要查看员工手机的事情时,我会直接回怼老板,毕竟老板没有权利去查看员工的手机。员工只是负责给老板打工的,而没有把自己的生活全部时间都交给老板,聊天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聊天自由。不管说怎样的话,只要没有被老板当面知道,老板就没有权利去像员工要求看聊天记录。
向老板解释原因
如果自己还考虑在工作岗位当中继续工作,也一定会及时的跟老板解释,不给看聊天记录的主要原因。因为每一个人都有隐私,老板也要尊重员工的隐私,作为老板在遭到了员工的拒绝时,不要对员工有差别对待的行为。因为这年头请员工并不是非常的好请,员工在工作岗位中能够认认真真的完成自己的份内事就足够了,任何员工都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权。
员工的聊天记录
作为一个员工应该意识到在工作岗位当中,不应该随随便便的在背后议论老板的事情,因为老板是公司的领导。如果一旦说出来一些不好的话,让老板知道了以后,肯定会追加员工的责任。说话时一定要有所注意,不要对他人有所影响,所谓的交心也一定要遇对人。如果心怀不轨的同事,直接把自己的聊天记录交给老板看,老板就会对其他的员工另眼相看。
员工离职后,公司要求交出微信,我该怎么拒绝?
你的陈述不具体,没有说明你的微信号是怎样注册的,即是以个人还是公司名义注册的。你使用的手机是个人的还是公司配备或者公司购买的。
员工离职后,公司要求交出微信号?
首先要看,这个微信是以谁的名义注册的。
一、如果以公司名义注册的,必须交出微信号。
二、用公司买的手机,注册的微信号,原则上也需要上交。
三、用公司配备的手机注册的微信号,原则上也需上交。
四、用个人手机注册的公司微信号,必须上交。
^五^、用个人手机,个人身份注册的微信号,公司让上交微信号,不合法。
那么,公司为什么要离职人员上交微信号呢?
因为,离职人员,在公司工作时,用个人微信号与客户往来,有一些客户资源,公司主要是怕客户资源流失。所以才让上交微信号。
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公司管理的漏洞。
公司应该规定员工与客户交往中,一律用公司注册的微信号。
公司应该对员工与客户交流的客户信息进行归纳,汇总,存档。
公司应该有保密制度,对公司重大技术、商业机密应禁止发布或者传递到公司或者员工的微信号上。
综上所述,员工离职,应该说,公司要求用个人手机,用个人信息注册的微信号,上交公司不合法!
不应该拒绝!要坚守规则。
在公司上班的员工,受公司的制度约束。你的微信群里面的客户,都是公司的人脉资源,假若你把微信的信息带走,那不是挖公司的墙脚吗?公司内部的微信群,每天可能发布不同的信息,这些都是公司内部事务,也属于公司内部“隐私”,也是不能随意向外传播的。公司有宣传的要求又除外。草民不为公司打工,但凭个人经验认为,你在公司上班3年多了,老板为人可以,对你也还不错,应该说待遇比较高,你应该学会感恩,不应该带走公司的资源,应该按照公司规定交出微信。你离职后另立门户,也可能会有与原公司合作的机会呢。人应该讲规则,人应该讲诚信,客户资源是凭公司信誉建立的,不可能是你个人的能力建立的。至于公司没有与你签劳动合同,没有买五险,那是公司违反了劳动法等的相关规定,你应该提出个人诉求,也可以反映到相关部门寻求解决。公司的客户资源信息,公司没有签合同买五险,是两件事情应该要分别对待。我不在人社部门上班,分析是否对头也不知,只能是共同探讨你的提问吧。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你这个微信是老板给你的一个号来注册的,就是让你有一个工作的微信,按道理来说,这里面所有客户,都是属于公司的资源,你现在辞职了,应该把微信和电话号码还给公司,再说公司的老板对你也是不错的,没有必要跟老板把关系搞僵了,说不定以后还能用的上他,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第二:如果你用你自己的号码注册的,平时生活工作都用这个微信的话,你可以不用交给他,这是你私人的东西,你自己说的算,但是里面的客户信息你不干了,不要去泄露,这些也是属于公司的商业机密,一旦泄露了有可能被你老板告上法庭的,如果给公司造成了大的损失,还要承担赔偿责任,所以,自己也要遵守规则。
第三:像这种情况你是属于工作的微信,应该交出来,里面如果有亲戚或者同学朋友,你可以再另申请一个微信号,再重新把他们加上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为了这一个小事情跟老板闹的不愉快,其实,在入职的时候你就应该注册两个微信,一个工作微信,一个生活微信,这样互不干涉多好。
手机号是基于三大运商平台的通话服务,而微信号是基本腾讯公司平台的社交服务。微信号与注册的手机号解绑后,可以重新绑定在其它手机号上,因此,这二者是相对独立的。
也就是说,当初你用公司提供的手机号,用你的身份证注册了微信号,只要你将微信号与原手机号解绑,理论上这个微信号就属于你个人的。
但是,你在销售岗位上干了三年,并用这个微信号加了“几千个客户”。这些客户显然属于公司的资源,加之你又想离职单干,所以,你与老板之间的争论并不是微信号之争,而是客户资源之争。
1.我的观点是把微信号给公司。
道理很简单,微信只是你与客户交流的一个社交软件。你完全可以把微信上客户信息记录到工作笔记上(电话号码和微信号),同时进行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和僵尸客户的分类,待你将来单干后,对客户进行拜访时或与优质客电话沟通时,重新用你的新微信号加为好友,以便于你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
你离职后单干,由于涉及到品牌、价格和售后服务的问题,你重新拜拜客户是必然的环节。所以,这样处理既不影响你与老板的关系,也不耽误你的经营,可谓一举二得。
2.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由于你把手机号和微信号都给了公司,即老板的要求你都满足了他。反过来,你工作三年期间,老板没有与你签劳动合同,也没有为你缴纳社保,那么,你就应该向老板主张合法权益:
(1)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双倍补偿,即老板还要付你三年的工资;
(2)没有办理社保,必须为你补办。
如果老板愿意补偿你三年工资,同时补办社保,你无疑会得不菲的权益;如果老板不愿意,那你就完全可以说,微信号我肯定给公司,但在合法权益得到公正处理后给。
3.由于你与老板都在同一个城市,加之你离职后还在家电批发行业里干,正如你所说,你也不想与老板搞成冤家。
所以,你可以与老板做开诚布公的交流,晓以利害。最后,老板肯定会妥协的,默认你在家电批发行业单干,同时,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培育市场,而不是让双方受损的恶性竞争。
首先,你在上班时间,拿着老板的工资,发展出来的客户,当然是属于公司的资源。更何况公司给了你一个手机号,意思很明确,那就是这手机号是让你拿来做工作的,所产生的资源属于公司。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板让你交回微信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因为你的微信好友从本质上来说,是你的 “工作成果” ,而你的老板已经为你的工作成果买过单了。
至于其他的,什么没签合同,没买保险之类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说,与你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一码归一码,你只不过是想为自己留下这个微信号找的一些道德层面的借口而已。
真正的资源不在微信上,而是在你自己身上
其实我很理解你希望留下微信号的原因。因为你觉得自己要出去单干,这些资源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是,你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资源并不是在这个微信号上,而是在你自己身上。
你工作了这些年,积累了不少客户与微信好友,但问题是,这些客户到底是 “认可你”还是“认可你的公司”?
如果客户认可的是你这个人,即使是换个微信,只要打声招呼,客户也会愿意把生意交到你的手上。
反之,如果客户认可的是你背后的公司,那么你拿了这个微信,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用户总有其他渠道继续与你原来的公司取得联系。
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说, 这个微信号只是一个连接工具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资源 ,也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为此跟前老板撕破脸皮反而得不偿失。
更换微信号很麻烦,但这是一个筛选、激活人脉资源的机会
说实话,把微信交出去,真的就能断绝你与以往客户的联系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公司想要的只是一个态度和流程罢了。
而且,这种几千人的微信号,往往是缺乏维护的,绝大多数好友都只是“点头之交”,甚至对方已经默默拉黑了你。
在这种情况下,把重要的客户资源自己备份一下,借着换号的机会,还能再与对方重新产生联系,这个过程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以为图个省事,直接把号拿走就能省略这一步的话,那你自己单干的结果恐怕也不会太理想。
前客户是资源,前老板更是资源
如果想要做生意,那格局一定不能太小,在商场上,即使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合作空间。
你觉得以前的客户是重要的资源,可是却忽略了以前的老板也是你的重要资源,毕竟想要找一个熟悉、靠谱的合作同行,要比发展一个客户难多了……
所以,为了一个微信号这种并没有那么重要的资源去跟自己的前老板翻脸,实在是得不偿失。
整体来说,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不要赌气,至少把面子上的事情做漂亮,至于你底下是否与以前的客户产生更多联系,这种事情别人知道你一定会做,但也只能默许。毕竟,对方也不会想跟你闹得太难堪。
给就给吧,这有什么用。能带走的不用微信也能带走,带不走的就给公司用吧。没必要再意这些小事。
很简单。。
更换微信号手机绑定,然后再用公司配给你的手机号码注册微信。。把手机过户回公司不就行了。。。
“职入龙门”观点:交不交微信根本不是问题重点,这场劳动争议的重点在于企业在销售保密协议的管理上是否存在漏洞问题!如果有漏洞题主就有拒绝的底气;如果没漏洞、题主想留住辛苦开发的客户就要另辟蹊径了。
首先:请题主回忆一下,从你入职到离职期间,公司是否有和你签订《《销售过程及商业机密保密协议》,这才是你是否能理直气壮拒绝的重点!
那何为《销售过程保及商业机密保密协议》呢?
简单来说是:公司防止离职员工带走重要客户资料和公司机密的法律屏障。一般对于管理正规且经验丰富的公司会非常积极让员工在入职时签订条款细节繁多的《保密协议》!
哪怕入职时没让你签,离职前也要让你补签。如果不补签就不给你办理离职手续。
而且这些保密条款都是公司花重金请律师团队仔细设计过的,通篇内容都是以维护公司利益最大化,各种约束员工行为的霸王条款!
只可惜很多员工只重视办理入职和离职手续的速度,不具备也不重视基本的《合同法和劳动法》常识。所以,被公司强势要求签订保密协议,也只是为了糊弄过关、亦或是怕得罪领导草草了事。
这种行为真心可笑!因为我们不管在什么协议上签字都是受法律约束的个人自愿行为,也是正式承诺,并不是公司强迫你去签字的。
所以日后当公司拿《保密协议》中涉及的条款内容来迫使你履行提交客户资料的义务时,你就是再喊自己看不懂或粗心忽略法律条款,公司也不会对你手软。要是客户价值巨大,公司甚至愿意支付高昂律师费与你对付公堂,你到时候喊冤都无门!谁让你稀里糊涂签保密协议呢?
当然,有朋友会说:这都是公司逼我签的,不签字不让入职或离职!我要是知道保密协议的重要性,肯定不会这么草率呀?
真到了人家拿出有力证据后,你怎么喊冤都没用!
因为有很多人都在霸王条款的《保密协议》上吃过亏了!
所以,题主是否必须按照老板要求提交客户资源,就要看你是否也签订过《保密协议》以及协议内容是否涉及到你必须履行这个义务的问题。
不过从题主细节介绍入职后的工作情况能看出,该公司管理极其不正规!
别说没签订什么保密协议,就连《劳动法》规定必须给员工提供的保障(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基本补贴)统统没有。那既然没有《保密协议》的约束,那是否交出客户资源的主动权就掌握在题主的手中。
毕竟是公司侵犯你合法权益在先,所以只要你有足够真实的证据证明公司违反《劳动法》不给你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你就有充分理由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
到时候就看你和老板怎么谈了。
在我看来,题主还是觉得老板人不错,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或者必须要维权估计题主是不想和老板撕破脸的!那么你们来的博弈重点就是交不交客户资源了。
我猜测老板自知理亏肯定不会强制要求你提交,但会从职业道德或打感情牌的套路试图让你做出退步。
那既然老板愿意采取柔和态度与你谈判,那题主也不可一再和老板表示强硬态度。
比如: 客户都是我维护的,就是不交,反正离职了,爱咋咋地!
【注意】这样的话一旦说出你就被动了!
毕竟销售的圈子其实不大,更何况是你这种离职还想带走客户资源的情况。
你不可能转行,只能找继续给客户提供服务价值的公司。那既然还在一个圈子,那就很有可能与前老板的人脉打交道。
而你又是动了前老板的利益根本(客户资源),人家能让你好过吗?肯定会想办法让你吃苦头。
那你如果不能持续提供服务价值,即便客户当初同意和你走,最后也会因为受不了利益损失而离开你呀。
那你为了带走客户资源而与老板撕破脸的行为不是徒劳吗?
【对策】
第一种情况:如果老板态度非常不好,强迫你必须提交。
那你就和他从法律角度上谈:“按理说,公司没有签订《保密协议》我是没有义务必须提交客户资源的!况且赵总也并没有按照《劳动法》规定给我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但如果赵总一定要和我法律重要性,那咱们就来商谈一下违约赔偿的问题……”
(注意,老板这时自知理亏肯定会和你哭穷扯别的事情,此刻你再继续开条件): “让我提交可以,但公司必须给我按时按量支付保密费用……”
第二种情况:老板态度很好且诚恳,公司也很需要这份客户资源。
那你其实可以考虑交出客户资源!
但请注意:交出微信联系列表和聊天内容并不意味着你彻底失去辛苦培养的客户,亦或是与客户彻底不联系。
如果你在客户心中的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很强,那只要人家知道你的电话联系方式,你们不还是能长久保持联系吗?
何必在意微信这么个即时聊天的形式呢?
而且就算老板得到了微信联系方式又能怎样?他的服务质量和人格魅力如果不能打动客户的话,微信联系方式永远都只是虚拟的东西,完全无法套现。
所以,我建议题主与其不甘心提交辛苦培育的客户联系方式,莫不如思考一下,自己这次离职能否给客户提供稳定且长期增值的利益回报呢?
如果你在长期与客户共赢互惠的目标上早就做好了长远规划并有序实施,甚至已经与部分高价值客户通气自己离职的事实,并与对方达成了长期合作的约定。
那不如做顺水人情把微信联系方式给老板,让他自己抱着虚拟的东西做白日梦去吧。
强调一下:我之所以一直强调提交客户资源是因为微信归属权可能存在争议,不一定要提交。
如果题主以公司名义注册的微信,那虽然是用你个人信息注册,那也属于公司资产,只要离职,你就有义务提交微信中和工作相关的全部联系方式。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你删除,转移到个人微信中就行了。
但如果题主是以个人名义注册的微信,那你就只需要把客户联系方式发给老板就得了。微信就没有给他的必要。
而且还有一点请题主注意:如果你暂时没做好带走客户的准备,也不要死抱着微信联系方式不放。
为啥?
因为你没做好准备即使带着联系方式走,也带不走客户。客户很现实,谁能切实给他利益回报他跟谁走!所以,为了长远谋划,你可以考虑自己备份一份客户资源,然后再给前老板一份!
不过切记:在你没准备好之前最好不要轻易联系老客户,这样很容易给人造成急功近利的不好感觉。将来等你有能力后再联系人家,用专业实力留住客户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也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老客户身上。
毕竟,如果你只能靠老客户在新公司立足,那不仅会让新领导忌惮你可能会把新公司客户带走,同时也会质疑你没有持续开发客户的能力。
这样反而对你不好。
所以,请题主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要保持持续开发新客户、把新客户转变成的习惯。努力在新客户身上挖掘持久价值,这才是证明自己持久保持专业战斗力的标志。
离职公司让交出微信,你能不能拒绝还需要看这个微信是你的私人号码,还是你入职公司以后,公司给你配备的工作号了。
微信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就相当于之前的QQ一样,没有微信之前,需要在线发送的文件一般就是用邮箱或者QQ在线发,但是就这几年工作中的情况看来,邮箱已经都很少用了。当然,也许是我恰好遇见的都是基本不用邮箱的公司。
很多人的联系都由电话转成了微信语音电话,在线沟通也都由原来的QQ改成了微信。当下,有一部分人留联系方式时,电话留不留的已经成了次要,微信基本上是必加了。
由此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微信网销。
一是组建微信群,二是经营朋友圈。目前主要是这两种方式,而且市面上相当一部分求职期望是网络销售的求职者,之前的工作经历都是通过微信进行销售。所以就导致了所有的客户资源都在微信上面。
那么,如果微信号是你的私人号码,你可以根据个人与公司的关系,选择交或者不交,或者直接交接客户资料就行。但是,若这个微信号是入职时公司交接给你的工作号,那么,离职的时候肯定是要交还回去的。
比如说我们公司的销售部,每个入职的销售人员都会配一部手机,当然,里面都有微信号,QQ号,手机号这些东西,离职的时候自然是要交接的。公司这样的做原因,无非就是员工不管怎么换,客户资源不会丢。而且配备了专门的手机,看似增加了支出,其实也少了员工离职时的纠纷。
所以,既然是公司配备的专门的工作号,题主还是不要犹豫了,直接交出去吧。
公司要求员工截图客户的聊天记录属违法嘛?
属于
违法行为又称“无效行为”。不合法行为的一种。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与客观上不合法行为不同之处在于,行为人在实施该行为时主观上有过错,从而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侵犯。主观上的过错指故意或过失两种主观状态。
根据违法性质,违法行为可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等;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