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记录被泄密的后果(聊天记录被泄密的后果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 1、泄露自己qq聊天记录犯法吗
- 2、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 3、泄露他人隐私信息怎么处罚?
- 4、聊天记录被对方公开算违法吗
- 5、你见过哪些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
- 6、个人通讯录信息泄露,可以报警吗?
泄露自己qq聊天记录犯法吗
曝光别人的聊天记录犯法,曝光别人的聊天记录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
个人信息被盗或泄露,通常有两种可能性最为常见。首先分析观察个人被盗的信息有否被用于恶意传播甚至被用作挑拨、鼓动、煽动群体性攻击行为。如无,则可能因个人保密习惯不佳或大意造成,立即做好善后工作即可。如修改密码,报警留底以作为他日免责证明。如有,问题可大可小。相信所有自小便有使用计算机及手机习惯的人,哪怕不是从事it工作的都知道,个人信息资料包括的聊天记录以及网络金融消费汇钱等都会产生数据库,而数据库是有权限的。最高级别权限可以把个人资料及日常行为习惯作全透明观察,但普通员工不具备此权限,充其量就是有俗称“大数据”的用户记录痕迹权限。而通常网警会告诉你,个人资料泄漏被盗,是可以立即判断出属于在后台用权限直接提取个人资料及数据还是在前台(从用户端进入数据库,如破密码)被黑客攻击或入侵导致。通常从前台用户端破解密码进入的,会留下各种攻击痕迹,不管对方是用什么伪装地区的ip操作,攻击痕迹是一定会留下的,只是追回去常显示为虚拟ip。同时,目前各类平台及软件对于前台用户端攻击的防范预警已经去到几乎极致的级别,就算某用户的密码真被破了,所关联的手机及邮件会立即发出预警,例如告知有异地多次尝试破解密码行为,或过多错误输入密码等实时通知。而且软件或平台公司也会因为接收到网络攻击而“全军戒备”,就算捉不到黑客也能立即通知用户被攻击,以减少损失。所以,从前台用户端进入破解密码或盗取了个人资料的,一定有痕迹记录,证明是黑客攻击导致资料泄密。但如果是从后台管理端的入口被直接用权限提取了个人资料及数据的,是不会有任何通知预警告诉用户的,同时也会留下哪个管理员或管理级别的人登陆到数据库并操作过什么,全部会有记录。有一种情况是属于后台管理端数据库入口被攻击并成功登陆盗取了资料的,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要拿走整个平台或软件的数据库,所以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和非常高级别的水平,连美国俄罗斯甚至国际最顶尖的黑客团队都很难做到,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外交问题,更不会出现因要拿个别人的资料而攻击整个系统或平台,除非你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所以,一旦确定了是属于后台使用权限被提取了个人资料及数据并大量恶意扭曲传播攻击的,可以立即法律问责平台及软件服务商,对方有可能会给出两个答复:1.内部员工私人行为,会严肃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让其难以在行业内生存,同时移交公安机关以盗取个人资料及涉及危害公众信息安全问责,更严重者会被雇佣公司追究法律责任,以盗取及散播商业机密的经济犯罪问责。2.上级机关要求配合调查,需要使用权限提取用户个人数据并移交。如果答复是这个,建议受害人必须严肃追究到底,什么部门提取的,以什么理由,有否公文出示要求服务商配合这种严肃的公开公民个人资料的侵权行为。这里的公文特指属于执法部门行动调查的权力允许证明,非指某些机构的内部执行文件。因为这里牵涉到几方面的问题与行政机构的分工界定,公安机关一般为执法机构,并无立法及违法权,检察院属于界定事件的违法与否的公正机构,法院属于判决机构。通常任何违法嫌疑人或事件,都是先由公安机关根据法律的条例设定,对嫌疑人进行合法合理的证据搜索及询问或查证,确认够资料起诉后,移交检察院界定是否执行任务,最后由法院裁定是否有罪。而面对普通公民(不管是富豪还是明星又或者是普通人,没在体制内任官职的,都被界定为普通公民。)的被假定有罪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而需要对其展开调查,更是有严格的规范制度的。除去普通的询问、调查、跟踪、观察可作为合理调查方式外,一但牵涉到调取个人资料及私隐信息等法律约束调查取证行为时,都是属于需要上级批准并成文批准的严重备案案件。这同时也是保护公民受到公平公正公开被对待与管理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以防因私人结怨或商业利益驱使下,执法者或机构成了被利用的打击工具。所以,不管是哪个部门要求调用公民私隐信息,必定要向服务供应商出示执行公文,并让服务商留底,以防公民因遭受损失或伤害时追责,服务商可以出示此文件复印件明晰责任。如果服务商能向用户出示有此公文,事情比较好办,直接找相关部门问清问题,必要时追究责任。但如果服务商不能提供此文件,可以直接以泄漏个人私隐及商业机密以及危害国家安全(任何人的个人信息只要是属于国土内产生交互的,必定是属于与国家、地区、领域相关的东西,加上如果所在行业或工作属性有与国家体制内工作相关的,内容外泄绝对会造成不仅仅是个人的损失或伤害。现在在软件上聊工作聊政策聊方案的比比皆是)罪报警。在服务商承担应有责任后,服务商可以选择是否追查及追究口头责令其提交用户个人数据的个人或机构,属于三方责任关系。如果个人信息泄漏不断持续,而且是配合着大量的虚假扭曲故事传播并导致受害人遭受名誉、经济、职业、精神损失等,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常见的是掌权阶层对普通公民的约束及防范调查,更有例子是盗取行业或职业机密甚至专利或独有知识的行为。如是此类半黑半白的因素,更要追究到底,给其他百姓树一个好榜样,也给正直没问题的官员、执法者一个公道一个威信,老鼠屎通常只有几颗但却能坏掉一锅粥。从自己做起,坚持原则,坚持维护法纪,坚持扫黑除恶,还社会一个风清气朗的环境。
泄露他人隐私信息怎么处罚?
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扩展资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九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
(二)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
(四)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治安管理处罚法
聊天记录被对方公开算违法吗
算。
对于聊天记录被对方公开的情形属于违法行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实确定。如果公开聊天记录的情形,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公开相关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用户的私生活,对个人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以及公开的人群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扩展资料:
网络社交注意事项:
在网络社交中,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可能引起他人反感,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5%的受访者称会注意网络社交礼仪。
92.9%的受访者遇到过让自己不舒服的网络社交行为,受访者认为最不礼貌的网络社交行为是擅自公开私人聊天记录或将其发给第三人(67.5%)。57.2%的受访者认为在网络社交中应尊重对方的隐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擅自公开聊天记录被指为最不礼貌网络社交行为
你见过哪些因为个人信息被泄露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
12月6日,成都市郫都区确诊两例新冠阳性患者,为一对夫妻。
今天,这两名患者的孙女赵某也被诊断出呈阳性。赵某确诊的消息发出后,当地防疫部门及时在网上公布了该患者14日内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中包含多家餐馆、酒吧,范围涵盖成华、郫都两区。
一并公布的信息显示,赵某年仅20岁,还没有固定职业。年纪轻轻就频繁出入酒吧,这一情形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而此后事情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互联网上接连出现赵某的身份证号、真实姓名及具体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赵某本人也遭受了极大程度的网络暴力。
此外,还有多名女性遭到“误伤”,个人信息受到不同程度泄露。目前,成都警方称已介入调查,但结果仍有待公布。
针对后续发展,网上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特别时期应该特别对待,虽然赵某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但其在接触确诊的祖父母后仍然流连多地,“被人肉”是应得的惩罚,有助于警示后人,而且现在疫情防护仍然是第一位,尊重隐私再大也不能大过防疫。有的人则认为,即使是在特殊时期也不应该放松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防疫不应成为实施不法行为的幌子。
、
我国的抗疫活动已经持续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抗疫优先于保护公民其他权利的情况的确并不少见,比如为了防止人员流动而限制小区居民行动自由、为了提醒民众注意而公布患者活动轨迹等。在这些例子中,公民的个人自由、个人隐私都给防疫要求让了位,“特别时期特别对待”是具有正当性的。
但是在赵某这个案件中,存在着很多和上面不同的情节。合法的情况是由防疫主管部门来公布患者个人信息,而不是网友匿名“人肉”;公布的隐私程度也应该保持在必要限度,而不是大到教育经历、小到身份证号统统曝光。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合法公布信息的背后有法规支持,且内容克制,虽然也造成公民个人隐私的散布,但并没有给当事人带来太大损害。而以“支持防疫”为名进行的人肉搜索活动则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擅自披露赵某个人隐私的网友既没有得到当事人许可、也没有对披露范围进行限定。
结果,赵某的照片、朋友圈信息及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都被公之于众,这些信息除了给网友增加谈资外,没有任何帮助抗疫的作用,而赵某本人也遭受了大量网络攻击。即使是在疫情期间,这样的“人肉”也没有任何的正当性。
更有人认为,“人肉”患者虽然有违法嫌疑,但能够对不注重防疫的人群施以惩戒,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应该追究法律责任。首先我们要摆正认知,罹患新冠肺炎不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法律上都称不上恶,如果赵某明知自己患病,还为了感染他人多处活动,那么很可能构成了刑法上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自有刑法惩戒。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其本身就是疫情受害者,社会应当予以救济,而不是施以惩戒。
关于网络世界中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国家网信办于去年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迈出了重要一步。该规定就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及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三个群体都设置了不得散布个人隐私的规定,这表明,发布、转发个人隐私信息都有可能构成违法行为,本案中包括了初始信息的上传者、微博转载者及提供转载渠道的微博平台等。
《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如何承担侵权责任被规定在第十五条,需要根据造成的损害类型来具体确定。在
本案中,赵某受到了诸多方面的网络暴力,人们根据其活动轨迹及身份信息称呼其为“转场女王”,又因为年纪轻轻无固定职业,因此遭受了网民私德上的指责。这里也涉及了名誉上的污蔑,因此她可以主张“赔礼道歉”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个人通讯录信息泄露,可以报警吗?
个人通讯录信息泄露,可以选着报警。个人通讯信息属于个人社会关系信息与账户信息,一旦泄露危害巨大。
一、个人信息泄露怎么报警?
如果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后果,并且由确凿的证据,去报警公安机关会立案的;而如果只是被泄露,但没有造成不利的后果,一般公安机关是不会立案的。但如果是大面积的泄露,虽然没有造成不利的后果,公安机关也会立案的。
二、个人信息泄露的解决办法?
(一)更换账号。
个人信息泄漏后,要第一时间换账号。由于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信息泄露之后如果不换账号,那么在这个账号下登陆的各种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因此,一旦发现了泄露的源头,就要立刻终止使用这个账号,从源头切断泄漏源。
(二)更改重要的密码。
现在的人离不开网络,一旦个人信息泄露,涉及面非常广。尤其对于喜欢网购的人来说,个人信息往往和银行账号、密码等重要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因此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应该马上更改重要的密码,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三)报案。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应该报警。报案的目的一来是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来也是可以备案。一旦有更多的人遇到和你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一起处理。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还可以避免更多的经济损失。
(四)律师起诉。
如果个人重要的信息丢失,而且知道怎么丢失的或者是有很多线索,那么就可以向专业的律师咨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律师给予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收集证据。
在信息泄露之后,很容易收到各种各种的邮件,接到天南海北的电话。这时候要留心,记下对方的电话或者是邮箱地址等有用的信息。可能这些信息很琐碎,但是一旦收集好这些信息不仅能帮助自己维权,而且还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六)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防止被骗。
个人信息泄漏后,不仅可以用这些信息盗用你的账号,甚至还可能骗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旦你的信息泄露,或者联系工具账号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亲朋好友,要他们倍加防范,以免上当受骗。
(七)无关重要的信息可以不予理睬。
现在信息泄露十分严重,防不胜防,如果事事都要追究,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对于无关紧要的、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信息,可以选择不予理睬。
安全现状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黑客攻击和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与各种网络攻击大幅增长相伴的,是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获悉,目前信息安全“黑洞门"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网站攻击与漏洞利用正在向批量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用户隐私和权益遭到侵害,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甚至流向他国,不仅是个人和企业,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上升至国家安全层面。[1]
从某漏洞响应平台上收录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已知漏洞就可导致23.6亿条隐私信息泄露,包括个人隐私信息、账号密码、银行卡信息、商业机密信息等。导致大量数据泄露的最主要来源是:互联网网站、游戏以及录入了大量身份信息的政府系统。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
“这个数据意味着,我们几乎每一个上网的人,自己的信息都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窃取甚至利用。”
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以下类别:
1.基本信息。为了完成大部分网络行为,消费者会根据服务商要求提交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email地址及家庭住址等在内的个人基本信息,有时甚至会包括婚姻、信仰、职业、工作单位、收入、病历、生育等相对隐私的个人基本信息。
2.设备信息。主要是指消费者所使用的各种计算机终端设备(包括移动和固定终端)的基本信息,如位置信息、wifi列表信息、mac地址、cpu信息、内存信息、sd卡信息、操作系统版本等。
3.账户信息。主要包括网银帐号、第三方支付帐号,社交帐号和重要邮箱帐号等。
4.隐私信息。主要包括通讯录信息、通话记录、短信记录、im应用软件聊天记录、个人视频、照片等。
5.社会关系信息。这主要包括好友关系、家庭成员信息、工作单位信息等。
6.网络行为信息。主要是指上网行为记录,消费者在网络上的各种活动行为,如上网时间、上网地点、输入记录、聊天交友、网站访问行为、网络游戏行为等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