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聊天记录(溥仪 爱新觉罗)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毓 ,现名毓君固,1923年生于大连。其父是清光绪年间恭亲王溥伟。作者14岁时,被带入长春伪皇宫内,在溥仪办的私塾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与溥仪共处20年的特殊经历。1945年作者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后又一同被遣送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他在其著作《末代皇帝20年———爱新觉罗·毓 回忆录》中,揭示了爱新觉罗家族中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事情。下文即摘自该书。 请家法———打板子 打板子,这是把话说白了,这和县太爷的打板子是两回事。打板子的专门术语:请家法。从前中国封建大家族中都有个祠堂,供着历代的祖先,还有族长,族人中有犯了家规的或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就聚族人于祠堂,请家法来处置,是一件大事。家法可以是板子,可以是棍子,平时放在祠堂里。请家法的族长还要烧香上供,向祖宗说明原因,意思是替祖宗来管教不孝的儿孙,是很严肃的家规。 溥仪就可以用家法来教训爱新觉罗的子孙,他也不用上祠堂,只要他的邪火上来了就可以“请家法”。“家法”是什么样子呢?就看你这回的运气如何了。从前县太爷打板子,老师也打板子,板子是什么木头做的,不知道。溥仪的板子———家法,在下不但知道,而且挨过无数回。何以要看运气呢? 溥仪的板子用不着放在祠堂,就在他外屋门后边立着,别管打谁都用这一块。大概有三十多厘米长,七八厘米宽,就是从包装箱子上拆下来的,如果赶上薄一点儿的,木质软一点儿的,打在手上痛得轻点儿,算是你小子走运了。要赶上块厚板子,木质再硬点儿,你小子就认倒霉吧。幸而那些包装木箱用的木板,哪能用好木板,都还是比较软一些的。 我那时心中就有想法,难道这就叫家法?打爱新觉罗当然要动家法,可是打随侍的,打勤务班的孤儿也要用爱新觉罗的家法吗?可是谁敢和皇上去讨论家法呢,那就应了那句话了:太岁爷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那你就处处小心点,别招皇上生气,不就得了吗?不行! 为什么呢?我们要分析一下究竟为什么要挨打?可以这样说:不为什么。要打人有没有轻重之分呢?比如说是打二十板子,或是打五十板子,也没有。全凭的溥仪的喜怒,再不胜其小心,十多个学生没有没挨过揍的,一个个都是那么没心眼吗?举一个例子: 溥仪有一点儿感冒,发一点儿烧,需要避风,暂时不要外出,屋子里不要大开窗子也就可以了吧。可是他的避风可是极为彻底,比如你在他的旁边看报,翻过来看另外一版,就翻报纸这点儿风,能有多大的风。 “你不知道我在避风吗?用报纸在我身边扇风,是不想让我的感冒快点儿好吧?” 溥仪就这样给我扣上一顶不想让他的感冒快好的帽子,说白了,这就叫找碴儿。你敢分辩吗,说翻一下报纸能有多大的风呢,岂不是找揍吗? “和我顶嘴,反了!”“啪”地一拍桌子。俗话说了,借给我点儿胆子也不敢呐。 那你就别废话,立马趴地下请罪、碰头。碰头和磕头完全不一样,磕头,头不碰地。碰头是脑袋要碰到地上没有数,如鸡啄米、如捣蒜。碰到地下的声音越大,越表示你认罪的诚心,溥仪不言语就得碰起来没完,到此时你不碰也不行了,脑门子碰肿了还得碰,碰破了碰出了血还得碰。直到溥仪的气消了,或是火消了,才能对你开恩。你的脑门子出点儿血肿个包,算是免了一场臭揍,也算划得来吧。这一招也不是永远灵验,溥仪一发火就赶快碰头吧,为什么碰了头还免不了挨打呢,就要讲述一下打人的是怎么个打法。 一般的书上有这样的描写,皇帝龙颜大怒,给某某大臣降罪,其他大臣们纷纷下跪求情,请求皇帝从宽发落。但是溥仪的家法绝对不许可这样,比如说我犯了什么错误,不打不足以毕其辜了,其他的学生必须是争着抢着打,和打贼一样,都发疯了,歇斯底里地叫喊着,势不两立似的,先不问别的,“你招皇上生气”这一条似乎就可以打死无论了。如果其中有一个人不是那么义愤填膺,没那么歇斯底里,这一下子挨打的人就捡便宜了。打人的“矛头”全都指他那里了,他的罪名大概就是对于招皇上生气的人有同情心,他这通揍就挨上了,谁还敢给犯了错误的人求情呢。
溥仪下班挤公交,遇八旗子弟下跪喊皇上,溥仪是怎么回应的?
溥仪表示非常的惊讶,因为在这现实中这么入戏的人不多,溥仪也知道了他们对此的热爱之情
求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本词条还介绍了根据其历史事迹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以及溥仪的自传小说《我的前半生》等内容。
溥仪,号宣统(1908-1911).
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祖母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溥仪的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抗战结束后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浅谈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封建社会当中最后一个皇帝,他的命运很悲哀,但是也很幸运,因为他活到了自然死亡
爱新觉罗溥仪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字浩然,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英文名亨利,满族。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0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总理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宣统帝溥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大臣将此事告知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监国,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6月,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日,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说:“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奥斯卡金奖。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来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
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5月29日,即溥仪去世13年后,党和政府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仪的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距离崇陵后围墙仅200米,华龙陵园是一个由个人经营的商业性的公墓。
溥仪生前就有入土为安的愿望,清西陵也是溥仪生前就确定了的葬身之所。溥仪葬入此陵园,是他的第五个妻子李淑贤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贤亲自主持办理的,同时,李淑贤女士还希望自己逝世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1997年6月9日李淑贤女士去世,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合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溥仪史称逊帝,也称宣统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附:李淑贤愿死后合葬
1994年,原籍山东泰安的海外华人张世义在易县西陵境内投资修建陵园,命名为华龙皇家陵园。并与溥仪的第五位妻子李淑贤联系,商议将溥仪骨灰迁葬于陵园内,李淑贤女士为了完成溥仪的遗愿表示同意,同时,李淑贤女士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希望自己逝后能与溥仪合葬一处,张世义当即应允并,表示完成这些事的一切费用由他支付。两厢情愿并签署协议书。李淑贤返京后即到八宝山办理迁葬溥仪骨灰的手续,并确定在1995年1月26日将溥仪安葬清西陵。
溥仪选妃时,一共看了四个人的照片,他觉得“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筒子似的身段......实在也分不出俊丑来”。婉容成为皇后,把文绣挤成妃子,是皇太妃斗争的结果。婉容猜嫉、排挤、诅咒文绣,虽然得逞,却使溥仪心生反感。其后婉容与下人李体育、祁继忠私通并生下一女,此令溥仪大为恼怒,让人将新生儿填进锅炉烧化。后来,婉容由于吸毒导致病弱不堪,于日本投降的第二年病死在长春。
文绣不到十四岁就来到溥仪身边当“宫妃”,后来文绣冲破禁锢,历经艰难,与溥仪实现离婚。这种“休夫”的胆气和行为,在中国封建史上恐怕是唯一的例子。《我的前半生(全本)》中首次披露“文绣离婚与清室立约”的图片。
溥仪为了惩罚婉容,把新“贵人”谭玉龄“像一只鸟似的养在宫里”。后谭玉龄因其天真直率的性格,赢得溥仪好感。谭玉龄的突然病死,到底是得伤寒而死,还是为关东军所害,至今还是个谜。《我的全半生(全本)》中披露了溥仪在谭玉龄照片背后的题字“我的最亲爱的玉龄”。
“福贵人”李玉琴,是溥仪坚决不要日本血统妻子的产物。李玉琴曾经在关东军大崩溃时,与溥仪一起共同逃亡。后来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期间,李玉琴曾多次探望溥仪,通了许多信件。最后,李玉琴还是向溥仪提出了离婚。
婉容、文绣是合法而有名份的皇后、皇妃,且同时入宫,生活内容交叉。谭玉玲和李玉琴是溥仪在伪满当“康德皇帝”时期册封的伪贵人,我们虽然不能承认她俩在伪宫中的名份,却不能不把这两位女士看作是溥仪的妻子。还有溥仪特赦后恋爱结
婚的妻子李淑贤.这几位女士,却共同经历了溥仪生平中那一段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作为清朝的皇后和皇妃,作为按清朝礼仪制度册立的伪贵人,她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不能不表现清朝的遗风,不能不留有爱新觉罗皇族的深深印痕,婉容、文绣和谭玉龄都出身名门望族,在清朝是被认为具有“高贵血族”的女性;李玉琴虽然生在平民之家,却曾长期生活在破落的皇族家庭里,她们是在中国兴旺了将近三百年而终于走向衰亡的爱新觉罗皇族的最后一批代表人物,我们研究皇族的败落,她们可以提供有力的佐证。
作为具有皇帝身份的男人的妻子,她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帮助丈夫实现“大清王朝”的中兴而做了种种努力,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步认清了日本军阀的嘴脸。婉容在鬼域中挣扎过,文绣因政治裂痕而跟溥仪分手,谭玉龄在枕边给丈夫讲述日寇的残暴,李玉琴在溥仪受日本窝囊气的时候给他唱歌、讲故事……她们生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她们的生命的日历上写下了日本导演伪满的事实。
作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皇妃、“贵人”和妻子,她们各自的生平道路都交叉在溥仪人生途程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一段上,所以从她们的经历中不但能找到最真实、最可靠、与普通人一样食人间烟火的溥仪,而且能找到擅于在复杂形势中变幻脸谱的溥仪的真正政治面妃。因此,研究溥仪的生平也离不开他的五位妻子的生平。
作为具有某方面典型意义的妇女界名人,她们的喜悦和哀怨,她们的理想和结局,无不可以归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当中,婉容、文绣和谭玉龄都是从血泪中走过来的,一个疯了,一个跑了,一个死了。她们的悲剧既是由封建社会道德观念酿成,也是外来侵略势力刺激、催化的结果,因此不能说这只是一些弱女子的个人悲剧而是民族历史上一幕软弱怯懦、任人宰割的悲剧。李玉琴因与溥仪保持婚姻关系的十二年横跨两个时代,她才在经历痛苦与坎坷之后被新中国改变了命运;李淑贤则是作为公民的妻子而给溥仪送终的,他们夫妇间温馨的感情构成一幕永恒的喜剧,被这喜剧折射着的,当然是全新的时代、全新的社会和全新的观念溥仪被特赦之后,作为普通公民的溥仪与普通公民李淑贤结婚。这是溥仪最后一位夫人,这段婚姻一直延续到了溥仪去世。
关于爱新觉罗溥仪
和李文达打官司争版权的,是溥仪的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
最近,《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了。如果我问个问题:《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是谁写的?您一定会说:“这还用问,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呗!”原来我也这么认为。其实不是,这本书的真正作者是李文达。新出版的全本里,有张他和溥仪的合影。
认识李文达是在1988年,恭王府花园为毓继明举行的三弦演奏会上。因为毓继明是溥杰先生的本家侄子,所以溥杰先生也来了。在众多的客人里,我发现一个70岁左右、中等身材、体形微胖的人和溥杰等人握手寒暄。
我悄悄地问溥杰先生的秘书金子中先生:此人是谁?金子中告诉我:“他就是《我的前半生》作者,李文达。”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李文达这个名字,也是第一次听说,署名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原来并不是溥仪写的。
后来,以电影《火龙》和《末代皇帝》的拍摄为导火索,引发了《我的前半生》的版权纠纷。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直到1997年,李文达去世后才告结束。法庭宣判,版权归溥仪一人所有。还是在这场官司刚刚开始时,我在东长安街上老公安部大院的李文达住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了《我的前半生》的成书经过。
关于《我的前半生》一书产生的经过,李文达说是这样的: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许多被押人员写了自传,内容无非是反省自己所犯罪行,名字都一样:《我的前半生》。溥仪的一部,是由溥仪口述、溥杰执笔写成的,最初是一本油印的小册子。1960年由群众出版社印刷出版了这本小册子,印数只有几千份,供内部参考。由于溥仪是个特殊的人物,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并有忏悔之意,实属不易,说明我党的改造工作很有成绩。因此群众出版社想公开发行这本小册子。编辑出版的任务,就交给了李文达。
李文达,原是公安部的干部,1958年调到群众出版社当编辑。他接了任务后原以为很容易,有一个月就够了。一看才知道,这本小册子只写到1956年;而且当初溥杰在写这本小册子时,手边没有资料,许多历史事件当时无法查对,因而说得不清楚、不具体。再者,小册子的内容和语气主要是认罪、忏悔,缺少有血有肉的情节。这样的书出版后,它的可读性必然大打折扣。要出版这本书,就必须删掉那些空洞的内容,补充大量的改造过程。这时候,溥仪已经被特赦回到了北京,安排在植物园工作。李文达便住进了香山饭店,每天下午半天采访溥仪,晚上回来写稿子。这样搞了一个月,写了20多万字,但还是缺很多材料,尤其是管理人员在溥仪等人身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和花费的心血、精力,连溥仪本人也不知道。李文达一看不行,还得去调查。这样,他就去了抚顺,在战犯管理所住了四十多天,和管理人员,和仍在改造的溥杰及伪“满洲国”的王公大臣们座谈,搜集到大批新鲜的材料。像溥仪在管理所中不肯杀生、人家打苍蝇他却把苍蝇赶走这样的细节,他本人是不会讲的。尤其让李文达兴奋和激动不已的,是管理人员对改造这些人所花费的心血。李文达还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除四害时,要求每人消灭一只老鼠,这可把溥仪难坏了。一个叫王兴的管理人员,帮助溥仪做了一个捕鼠笼,解了溥仪的难。然而就是这个王兴,全家八口人在伪满统治下死了七口,剩下他只身一人!而这些情况溥仪并不知道。待后来李文达把这些事讲给溥仪听时,溥仪哭了。
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后,李文达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另起炉灶,重新写作,主题就写改造,写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灵魂的改造。通过这位末代皇帝的变化,反映历史的必然。李文达的这个方案得到了领导的批准,也得到了溥仪本人的同意。此后,李文达又找了溥仪身边的太监、溥仪奶妈的干儿子等许多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如摄政王载沣和伪满大臣郑孝胥等人的日记,还看了近200米的显微胶片,眼睛都累坏了。全部调查采访工作,整整进行了三年。
1962年6月,由李文达执笔、以溥仪的口吻重新撰写的《我的前半生》出版了,16开本,上、中、下三册,55万字。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同年10月又出了第二版,比第一版减少了10万字。1964年3月正式出版时,还有41万字。此书前后改了9次,三易其稿。书成之后,溥仪给李文达写了四句诗:“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为党事业为人民,赎罪立功爱新生。”这首诗不仅肯定了李文达的劳动,同时表明:溥仪对李文达所写的东西是认可的。
在我采访李文达的时候,李文达向我出示了溥仪写给他的亲笔信和题词,还有一本厚厚的剪报集,凡是报纸上关于溥仪及皇室活动的报道,从清朝末年到日本投降,几乎无一遗漏。无论从研究新闻还是研究清史,这本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
《我的前半生》是李文达所写,这是事实。至于署名是谁、版权属于谁,是另一个问题。说李文达是此书的作者,还有一个佐证是:这本书出版以后,一位清史专家给书中挑出了十六条错误。可能其中有些错误是溥仪记错了,但大部分显然是不太熟悉清朝历史的人容易弄混的。比如,书中几次提到“上书房”,以为这里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其实错了,皇帝读书的地方叫“南书房”。“上书房”是雍正年间开设的,专供皇子们读书的地方。把这两者弄混的,绝不应该是溥仪,而应该是李文达。
据李文达说,这本书出版后,他得到过一笔稿费,是和溥仪分享的。就是说,当时李文达所在的群众出版社是承认了李文达的劳动的。然而李文达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会有人和他计较这本书的版权归属问题。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共产党的干部,只知道为党和人民做贡献,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
《我的前半生》版权的纠纷是在1997年才结束的。有家报纸在发表法院判决的消息时,做了一个很有感情色彩的标题:“皇帝你可以放心了”。其实这是浪费感情:溥仪早在“文革”中的1967年就去世了。和李文达打官司争版权的,是溥仪的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据我所知,溥仪的兄弟及其他亲属并没有介入这场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