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清胃火的泻黄散)
泻黄散(清胃火的泻黄散)
提到泻黄散大家肯定不陌生,清胃热的经典方剂嘛~但除了清胃热之外,泻黄散在治疗皮肤疾病时也是一把好手,如果灵活运用得当,多种常见的皮肤病都可以用它解决。具体如何运用?今天以4种皮肤病为例,见识下泻黄散的皮科妙用。
泻黄散是宋代名医钱仲阳所制,由藿香叶、甘草、石膏、栀子、防风组成,主治小儿脾胃实热证。后世医家评论该方时说:方名虽说泻黄,然而方中药物,并无攻实泻下之品。因为钱氏制方十分重视后天脾胃的生生之气,不投苦寒克伐之药,仅用石膏、栀子以清气血两燔之热,加防风和表,藿香和中。全方之妙还在于蜜酒合炒以培补中土水谷精气,进而增强中气旋转斡运的生理功能,使之中热得泄,伏火潜消,自然能够收到不清之清、不泻之泻的效果。犹如兵家用兵,纵越度舍,卒与法令,洵非虚誉(冉雪峰语)。
基于上述医理,笔者将泻黄散广泛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效验恒多,略举数例,以窥一斑。
一、多腔性湿疹
凡在人体的自然开口处,如眼、耳、鼻、口、乳头、脐和前后阴,经常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和橘黄色痂皮。缠绵反复,颇难根治。这类皮肤病以青年女性居多,素来脾胃禀赋薄弱,湿热阻于中焦,循经上壅清窍,或者下注浊孔,遂发斯疾。以泻黄散为基本方,随部位加引经报使药。如眼区加谷精珠、杭菊花;耳区加柴胡、黄芩;鼻区加桔梗、枇杷叶;口区加升麻、土炒白术;乳头区加柴胡、青皮;脐区加茵陈、白芍;前阴加赤茯苓、炒杜仲;后阴加炒枳壳、熟大黄。
二、口周皮炎
部分中年人在口唇四周,连续不断地发生丘疹、丘疱疹、脓疱和不易消退的红斑,糠秕状鳞屑落之又生,凡此种种表现皆属口周皮炎的范畴。究其病因,主要是脾胃实火上扰,表现在脾经开窍的口唇区域,经常岀现皮疹。投用泻黄散加黄芩、荆芥,既清又透,湿化热除,皮疹就能得到控制和痊愈。
三、痤疮
进入青春发育期,大多数青年男女主要在颜面部位出现轻重不等的酒刺,加上皮肤油腻,病虽小疡,令人烦恼。清代名医沈金鳌曾说:颜面诸疾,皆从胃治。胃经实火,内不得清,外不得泄,郁于肤表。故用泻黄散加红花、凌霄花以清宣肺胃之热,切中病原,疗效卓著。
四、日光性皮炎
在盛夏酷暑季节,皮肤遭受到阳光的强烈照射,轻者皮肤潮红,自觉灼热刺痛、刺痒,重者皮肤起疱,甚则糜烂。这是由于偏亢的阳热外邪,激惹气血沸腾,形成气血两燔,故见皮肤焮红,痛痒相兼。口服泻黄散加青蒿、冬瓜皮、绿豆衣、赤小豆,取其清中有利,导热下行,暑热之邪有了出路,皮疹也就随之而愈了。
此外,对夏季皮炎、痱毒、单纯疱疹、大漆皮炎、手足口病等皮肤病,亦有较好的疗效。
皮肤科是中医的传统优势病种,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病程、迁延不愈的皮肤病,中医治疗有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而学习名家前辈的经验,是我们提升临床能力的一个快捷途径——
《 徐宜厚皮肤科文集 》
徐宜厚教授师从武汉名医单苍桂老中医和北京名医赵炳南教授,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该本书汇集了徐宜厚教授行医五十年间的读书心得、临床经验、用药心得等,并记载有其临床总结的自拟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