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企业IPO阶段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策略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研发成果与品牌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企业研发投入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资本市场的持续深化改革,将更加优质的资源引流向科创型企业,设立科创板,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与评价体系,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走向“台前”的敲门砖
在实际的科研与产业化应用当中,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尤其考验创新主体的战略耐性。如何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吸引足够的资本支持,建立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创新成果落地,从而有力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与规模发展的关键。
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创型企业在发展到必然阶段时,会选择主动拥抱和利用IPO寻求二次发展,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其中就包括很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创新驱动型企业,它们希望通过较低成本的融资方式获得充足资金,加快资源配置与企业管理的优化升级,以获得更强的创新活力与品牌竞争力,进一步实现更高的商业价值。
在IPO审核的过程中,企业的持续获利能力、商业模式、同业竞争、业务运行与财务会计的规范性、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历史沿革等重点问题的合法合规等方面,愈发受到关注。其中,知识产权作为评估企业持续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更容易引发企业在资产独立性、关联交易公允性、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产生连锁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科创板终止上市的企业共41家,其中有20家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占比高达50%。可以看出,知识产权问题已逐渐成为企业在上市进程中更具威胁的关键风险点。国内很多企业因未做好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与知识产权布局的充足准备而止步IPO,错失融资机会,甚至在信息披露期间因存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而被迫付出惨痛代价。
那些被按下IPO停止键的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往往具有以下四点共性特征:
1、缺乏系统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管理体系;
2、核心技术产品不过硬,知识产权不具有清晰、完整、独立、可持续的特征;
3、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与主营业务不对称,二者结合不充分;
4、不具备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的能力。
知识产权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关键保障
对于一家拟上市企业而言,除了要满足“4项常规指标 + 5项例外指标”的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对专利数量提出的直接要求以外,更要面临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和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诉讼纠纷以及其他知识产权风险,需要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分析与布局。三聚阳光从早期的诉讼代理业务起,一直从事咨询研究、知识产权申请和确权、战略评估等业务,具备丰富的专利无效宣告与侵权诉讼经验,擅长为企业在专利战略研究、专利布局分析、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和预警、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保护策略,增强企业的应对风险管控能力,帮助企业更好的走向市场。
而当企业进入到IPO审核阶段,则更应该考虑到知识产权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借力专业、中立的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做好知识产权信息的相关披露工作;企业一旦进入上市阶段获得社会融资,便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向社会公众及时披露各类影响主营业务风险和信息的责任,确保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披露拟上市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规范”,使投资方获得必要的知识产权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进而保障投资者权益与公众利益。
此刻的知识产权工作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而是需要站在投资者的角色立场出发,在服务投资决策的方向上开展系统性工作,三聚阳光通过组建企业IPO-知识产权辅导团队,基于对科创板知识产权规定的全面深入理解,以及丰富的企业IPO专利诉讼案件实操经验,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阶段制定全方位的企业IPO辅导应对策略方案,帮助上市企业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目标不明确、风险分类较随意、风险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等问题。
三聚阳光是一家集知识产权运营、培育、交易以及知识产权投融资等领域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生态整合与全方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潜在价值,让知识产权效能最大化。目前,三聚阳光已经对接了近十个细分领域科技创新型项目,已经形成一条完备的科创型IPO企业知识产权尽职调查、风险排查与风险补救的服务链条,对具有核心技术和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投入或给予全面支持。
科创板企业在闯关过程中频频遭遇“专利狙击”已为更多企业带来警醒,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提升企业专利布局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企业上市必须重点考量、提前规划的问题,要做好事前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工作与事后的积极应对措施,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强化风险意识,在变化发展之中做好决策。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