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
鲍勃迪伦(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作家兼歌手鲍勃·迪伦。
颁奖词
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鲍勃·迪伦 他是谁?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作为诗人的鲍勃·迪伦
迪伦作为诗人也产出了诸多佳作,例如“Hattie Carroll孤独之死”,“鲍勃·迪伦第115个梦想”,还有专辑《John Wesley Harding》中大部分的歌等等。他最伟大的一首歌“飓风”所受争议也最多。其叙述了美国前拳击手卢宾·卡尔特(Rubin “Hurricane” Carter)的故事,1966年,这位曾经前途似锦的运动员被错判谋杀三人。迪伦在歌中栩栩如生极富画面感地描绘了那起事件和之后的审讯。这首歌提高了对种族歧视受害者的公共意识,但也因为某些不准确的细节掀起了沸沸扬扬的辩论。1985年,卡尔特在牢里呆了几乎20年后才被释放。
鲍勃·迪伦跟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虽然在美国,鲍勃·迪伦家喻户晓,但由于历史巨大的时间差,对于中国人而言他是陌生的,同样陌生的还有他所开启的那种思维方式。
他是英语听力中的《答案在空中飘扬》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通过英语教材有声读物听到那首被翻译为《答案在空中飘扬》的《Blowin’ in the Wind》,迪伦在中国的最初乃至最大的贡献,是通过这首他二十五岁之后就差不多不再唱的成名作普及了英语,并且普及了这个后来臭了满大街的中译句式—— 直到2009年汪峰还把专辑命名为《信仰在空中飘扬》。
迪伦真正较为全面的传播要等到打口时代来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部摇滚史突然在中国年轻人面前决堤,但是市面上的迪伦绝大部分是他八十年代的专辑,那是他质量比较差的。来到网络时代的来临,当年轻人可以轻易在网络上听到这个美国老头几十年前的成名曲时,迪伦真正为中国的年轻人所了解。
70岁北京工体开唱 嗓子沙哑至极的老古董
“迪伦的演出跟我想象的差不多,严格地说比我想象的要极端,鬼哭狼嚎,不说谢谢,不苛求掌声,充分体现了一个卓越诗人的尊严。他让我睡了四觉,他成功了!如果不是这样我会有些失望。”音乐人左小祖咒看过迪伦演唱会后如此评价。这场演出中,他没有唱那首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选择了很多后来的曲目。而《像一块滚石》这种老歌他也重新编曲,面目全非。此外,七十岁的迪伦由于抽烟过度,嗓子比年轻时要沙哑一百倍。
即便如此,2011年4月6日的工体还是座无虚席。张晓舟评价道:我毫不怀疑迪伦在北京工体和上海大舞台会爆棚,即使从不听迪伦的人也会哭着喊着要去“见证传奇”,资深乐迷即使对迪伦没多大感觉,也会想着去了个心愿。
评价>>
他用那把破锣嗓和招牌布鲁斯口琴 改变了文化的语调
《大西洋月刊》曾采访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西恩(Sean Wilentz),他认为迪伦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曲作者,而在美国文化中,作曲一直是主要的推动力和组成部分。
他说,“没有一个人能定义一种文化,不过迪伦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我想不止是对我这代人,他完全改变了文化的语调。比如说,鲍勃·迪伦几乎单枪匹马干掉了“锡锅街”——这种传统的发行、制作和录制音乐的手段,结果我们目前的音乐全是因为他而改变了。这并不是说人们都要像他那样写歌唱歌,而是迪伦之前的“锡锅街”表演方式再也不会存在了。二十岁的鲍勃·迪伦便有一把老年人的嗓子,沙哑老成,他在脖子上驾着自己标志性的布鲁斯口琴,就这样改写了美国音乐史。
歌手郑钧: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
歌手崔健: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早前报道>>
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 猜猜会是谁
外行人也能叫上名字的村上春树、阿多尼斯,近几年势头大好的提安哥,以及文学爱好者们更加熟悉的罗斯、欧茨……怎么又是这些老面孔?可能他们不得奖,我们吃瓜群众比他们自己都着急。今年的诺奖将要花落谁家?
截止到10月12日下午2点,诺奖文学奖赔率榜是这样的。当然,这并非一份正式有效的排名,而是一份来自博彩网站的下注热门名单。
从赔率榜上,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熟悉的面孔。村上春树结束领跑,退居第二位(1/5),榜首取而代之的是旅美肯尼亚作家恩古齐·瓦·提安哥(赔率为1/4),村上之后仍然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1/6)、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1/12)、挪威戏剧家约恩·福瑟(1/12)这几个我们熟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