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去世后)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去世后)
提起历史上的和亲公主,大家都会想到汉朝的王昭君。其实,在唐朝有一位公主,她的举动她的功绩都可以堪称历史之最。她就是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其实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三顾茅庐”求来的和亲公主,贞观九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在平定吐蕃内乱之后,做出惊人举:派出使者赴长安求婚。
出人意料的是,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回去后,松赞干布大为生气,但他认为是自己“诚意”不够,于是准备了大量金银珠宝,再次派使者向唐太宗求婚。
这次不出意外,唐太宗再次拒绝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被彻底激怒了,为了给唐朝一点颜色看看,松赞干布于638年发兵20万进攻唐朝的松州(位于四川西部)。
面对吐蕃的不安分,唐太宗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派出5万步精兵去“征伐”。
这次交手,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吐蕃连吃了几个败仗,但唐朝军队也损失惨重,最后,松赞干布主动撤军。
唐朝虽然赢了,但顽强的吐蕃也向唐朝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接着,不灰心不气馁的松赞干布第三次派使者抵达长安,向唐太宗奉表求各联婚。
这次,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的请求,他从宗室中选出了一位女子——即文成公主,将其嫁给了松赞干布。
在远嫁松赞干布之前,文成公主只是一位宗室女子,史书并没有记载她的真实姓名及家庭情况。
当然,很多人推断,文成公主的父亲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道宗,理由有两个:一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李道宗是“护花使者”。二是送亲团在达到吐蕃后,松赞干布对李道宗行了“子婿礼”。
当然,文成公主的家室尽管还没有定论,但因为这次联婚,让文成公主成为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文成公主作为和亲公主,出嫁松赞干布。唐朝为文成公主的“嫁妆”丰富的令人眼花缭乱包括:能工巧匠5500人、牲口5500种、植物种子3800类、释迦摩尼12岁等等。
一路跋涉后,文成公主一行到达了吐蕃境内。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禁卫军在多日前就远道相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开始了恩爱日子。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的“赭面”风俗,松赞干布干脆下令停止,而为了配合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更是换下毡裘,穿上丝绸衣服,让自己从里到外更像中原人。
松赞干布为了表示对文成公主的宠爱,还特意为她建一座城堡——布达拉宫。
而文成公主带去的能工巧匠和植物种子改善了吐蕃人的生活,使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飞跃发展。而这尊释迦摩尼12岁的金身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对吐蕃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悉,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吐蕃的风气焕然一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也因此成为藏民心中神圣的绿度母菩萨。
之后,吐蕃和大唐的关系也进入了“蜜月期”,据悉,当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归来后,松赞干布亲手打造了一只高达七尺的金鹅献给唐太宗以示庆贺,唐庆宗派大唐名将王玄策征伐天竺被困时,松赞干布直接派吐蕃精兵,成功助王玄策的唐军解困。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听闻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悲痛欲绝,遣派使者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前去祭昭陵。同时,向刚刚继位的唐高宗修手表忠心,表示:永不生不二之心。
然而,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年仅三十四岁的松赞干布却因病去世,这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才9年,从此文成公主开始了长达三十一年的寡居的生活。
按照吐蕃风俗,松赞干布死后,就有大臣要求文成公主为夫君殉葬。好在摄于唐朝的淫威,文成公主得以“幸存”,但文成公主在当地的处境十分微妙。唐高宗李治也没有忘了文成公主,他于是下诏接文成公主回长安。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文成公主拒绝了,毅然选择了留在吐蕃。
文成公主这一留就是三十一年,一直到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去世,她也没能有到故乡。
那么,文成公主为什么要拒绝了唐高宗的好意,拒绝回到长安故土呢?
理由主要有三个:
一是吐蕃有文成公主有牵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感情很和洽,两人相亲相爱。爱屋及乌下,文成公主自然把吐蕃当成了第二故乡。因此,文成公主不愿离开吐蕃,不愿意离开夫君松赞干布的埋葬之地。
二是文成公主心中有顾虑。文成公主远嫁他乡世人皆知,如果她回到长安,该以什么身份继续生活下去?归宗女吗?如果当一个归宗女,还不如在吐蕃继续尊贵。
三是文成公主心中有担当。文成公主深知她还有让大唐和吐蕃修好关系,永结同心的使命,因此,她选择了继续留在吐蕃。因为她知道,她的存在就是维系两国之间的关系桥梁和纽带,自然是不能随随便便回唐朝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文成公主在寡居在吐蕃长达三十一年的长时间里,为了吐蕃和大唐的和平共处费心劳力,呕心沥血。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感染天花,病逝在吐蕃。吐蕃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葬在松赞干布墓旁边。唐高宗也遣派使者前往吐蕃吊祭,舍小家为大家的文成公主也因此被世人视若天神,青史留名,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