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断崖(海中断崖真的那么可怕吗?)
海中断崖(海中断崖真的那么可怕吗?)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潜艇得到广泛运用,担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动等。潜艇也被用于非军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
潜艇应该是比战机还要危险的一款武器,飞行员们如果在飞行过程中发生意外,最起码还能够在最佳的时机内选择跳伞逃生,但是潜艇兵却不一样,他们面对很多危险因素,有人为因素、机械故障还有自然因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一损俱损,永远沉睡在海底。
1963年4月10日,当时美国海军最新锐的“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在美国东部科德角沿海330公里的大陆架边缘处作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神秘地沉入2300米深的海底,夺走了艇上129名船员的生命,造成潜艇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失事的核潜艇。虽然关于该艇的失事原因有诸多猜测,不过主要推断之一便是该艇在水下遭遇海水断崖并极速下沉,直接沉入深海被压瘪。
什么是海中断崖
世界潜艇史上,因掉深造成的艇毁人亡事件屡有发生。那么,海水有“断崖”,到底有多险?深海大洋中存在的海水跃层,也称跃变层,是指海水中某些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或不连续剧变的水层,表明上下层海水性质不同。海水跃层主要有4种,即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
海水密度对潜艇升降沉浮有决定性影响。如果海水跃层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就会形成“断崖”。潜艇突遇海水“断崖”掉深,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下“掉”,有时还会伴随纵倾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潜艇低速航行时,深度变化会更剧烈。如果不能迅速控制住下“掉”惯性,一旦达到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艇体或管路就会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破裂进水,最终会艇毁人亡。
从世界潜艇装备技术发展来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潜艇能做到完全自动化的应急操作,人的因素始终是核心和关键,是否有灵活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措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