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钻石修改器下载 创业人生无限金币钻石版
第八条
编者按:
经过40年的努力,深圳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香港见证并参与了这一过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在香港回归祖国23周年之际,犹如“定海针”的香港国安法正式实施,“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开启了历史性新节点。香港正迎来再次起航的最佳时机。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香港启航再出发》专题报道,采访香港各界人士,畅谈港深粤合作的无限可能,展望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将目光投向粤港澳大湾区。他们不断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同时在竞争激烈、成本高昂的当地市场生存。
过去一年,香港经历了一场“监管风暴”,接连不断的暴力行为将经济社会秩序拖入下行通道,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将失业率推高至16年来的高位。
近日,南方记者采访了三位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创业时被发现失败了,但他们成功地建立了许多公司。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功着陆,并开始支持后来者。另一些人在北方工作一段时间后,最近才选择在大湾区创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香港青年,一旦犹豫,时代的机遇就会过去。
出发
2012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陈贤汉在香港创办了一家建筑设计工作室。公司的业务看似稳定,但他总觉得平静中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他告诉南方记者,“香港市场太小,我很难有突破。五年十年后,(业务量)肯定不会大。”
陈先汉。杜南记者钟瑞琪摄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消息频频占据他的视野,预示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慢慢开始了解内地的文化和市场。香港的青年企业家在能力和专业态度方面都有很大的竞争力。内地的市场和城市发展的潜力,在香港是一辈子都无法想象的。”
他决定去旅行,看清楚。
同样在2018年,香港一家IT公司的高管邓文君递交了辞呈。他立即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增强现实技术公司。该公司在六个月内迅速实现盈利,但他也认为这种模式难以维持。“在香港创业阻力大,成本太高,空间太小。几家大公司很容易垄断市场。”
在亲戚们不解的目光中,邓文君收拾行囊,暂时放下在香港的生意,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广州、珠海、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他看了看各个城市的高新区,最后选择扎根东莞。“我看到大湾区有真正的商业机会。”
当他说要把创业的重心转移到东莞时,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反对。大家都认为他既不熟悉内地的营商环境和法律,也没有人脉网络。他肯定会在两三个月内回家。
连邓文君自己都没有想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的顺利。2019年4月,他在东莞正式成立公司,仅仅4个月后,他又在珠海成立了另一家公司。他原计划在其他城市再开一家分公司,但因疫情推迟。
落地
邓文君向南方记者列举了他在选择经营场所时考虑的五个方面:成本、交通、住房、人才、竞争饱和度、地方政策支持。“我觉得广州、深圳、东莞都适合创造科学。从综合成本和风险来看,东莞似乎会更低。”
他说与.相比
邓文君的公司落户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旨在帮助初创企业融入当地,在申报税收制度、法律、优惠政策等方面提供帮助。“大
湾区整体的优惠政策我觉得很足够,有落地的补贴、租金的支持,住宿交通的津贴,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挺优厚的。”
今年8月,邓文俊在珠海成立了他在内地的第二家公司,选址中山大学的珠海分校附近,方便吸纳人才。
建筑设计行业的陈贤翰则看中了广州的历史底蕴。他向南都记者表示,2018年1月,他在广州市天河区委统战部和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的帮助下,成立了办公室,正式在大湾区再创业。
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
接到的第一个项目的体量就让陈贤翰吃了一惊,那是他从前接的项目的五到六倍。“每一个项目都比香港大非常非常多。短短的三个月内,我在内地的业绩已经追过了以前一年的业绩。”
2005年就到了广东汕头澄海创业的香港人谢蔚霖则感叹,现在的香港年轻人“上来”时,已经免却了他十多年前要兜的圈子。
谢蔚霖表示,他以前在内地乘飞机高铁时,由于手持“回乡卡”,基本与自动化服务无缘,“一定要早一个半小时在高铁站排队人工拿票。”没有内地身份证和户口本,几乎每次到银行柜台前都要等职员花一两个小时完成操作,需要找人帮开电话卡,也一度卡在了支付宝和微信的实名认证上。
他表示,直到2018年,终于等到广东省启动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受理工作,“现在去办任何公务,可以享受跟内地同胞一样的高效率。”以上的困扰,对于现在的创业者而言已不再是问题。
摸索
2019年底,香港青年郑子涵结束了北京的工作,搬到深圳前海。她想要在离家人近一点的地方,思考接下来的人生方向。
郑子涵。
内地第一次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是在大约五年前。郑子涵向南都记者表示,2015年,她在一家香港公司负责市场推广时,作为为数不多会讲普通话的员工,自告奋勇出差到上海参展。环顾人声鼎沸的ChinaJoy会场,她心想:“公司为什么不早点进来(内地市场)?”
她随后慢慢接触到了内地业务,结交各地的朋友,探访一个个城市乃至乡村。同一国度里人们生活的千姿百态,让她好奇又着迷。
2020年春,郑子涵在深圳遇上了新冠疫情暴发。“当时深圳也不是不能出门。但整个街市没有人,没有车,大家的自律性令我真的觉得好震撼。”超市里一直齐全的商品,给她以安全感。
疫情期间,她养了一只猫与自己作伴,并从此留意起了近年来稳步增长的宠物经济。她看到短视频平台上,一只网红猫的粉丝数字可以达到千万级。她凭借多年的市场营销经验进行调研和推算后,产生了创业的想法。“人口红利加互联网渠道加原材料的供应,是活在内地市场最大的幸福。”
今年夏天,27岁的郑子涵和她的创业伙伴郭小瑜来到东莞,开始筹备一个选址市中心的宠物体验店。她表示,进展十分顺畅,体验店将在11月底开张。她们计划以此为据点产出内容,打造品牌,慢慢拓展至其他城市,随后推出产品。
在香港,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开始着眼于内地的发展空间,在本土经济受到“修例风波”和新冠疫情的连番打击之后尤为如此。在汕头玩具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谢蔚霖向南都记者表示,公司今年外销的订单量下跌了25%,他果断转向内销,在10月第一次参加面向国内市场的上海玩具展。
在香港感知到的水温变化只会更明显。谢蔚霖表示,他有很多一直待在香港的朋友“现在开始说,可能真的要想一下发展的问题了。差不多是时候要快点去大湾区了。”
寄语
曾经被朋友和前辈预言到广东创业熬不过三个月的邓文俊,“深信大湾区是一个好的机遇,去了东莞投资,发现真的好,然后又去了珠海。”他表示,曾经不相信大湾区机遇的朋友,现在有不少绝对是想到内地摸索的,“我(的创业经历)在我朋友的心中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
邓文俊。
他表示,有些港人“不是不想(抓住机会),只是缺乏这一方面的认知。”他建议,特区阅批可以提供更多大湾区创业的相关课程和支持。至于香港年轻人,“不要先入为主地否定这种可能性,至少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了解摸索。”
32岁的陈贤翰表示,在他初来乍到之时,天河区委统战部和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所做的工作,“让我们这些一心想在大湾区发展的年轻人可以安稳、放心地去发展。”
两年多前,他在创业之初,接受了包括创业办公室、创业孵化配套、生活配套、融入社交圈等等帮助。现在,陈贤翰作为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的副主任,为新抵达的创业者对接扶持资源,也希望他们像曾经的自己那样,能够安心让项目落地生长。
郑子涵向南都记者表示,这两年,她看到更多香港年轻人产生了到内地发展的想法,同时也有所顾虑。
但她认为,在大湾区的很多地方,不用担心水土不服。而且不一定只能创业,进入公司工作也能打开一扇窗。“我觉得面对一个这么好的机会,不要去害怕,如果你想太久太多了,这个时代就过去了,你也老了。”
专题策划:王佳 统筹: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林子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