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君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钱君陶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钱君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钱君陶是谁?钱君陶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钱君陶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钱君陶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钱君陶图片
钱君陶个人资料简介
钱君陶(1907~1998),浙江桐乡屠甸镇人,名玉堂、锦堂,字君陶,号豫堂、禹堂、午斋,室名无倦苦斋、新罗钱君陶山馆、抱华精舍。他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装帧艺术的开拓者,也是中国当代“一身精三艺,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书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他一生治印两万余方,上溯秦汉玺印,下取晚清诸家精髓。 他是一位诗、书、画、印熔于一身的艺术家,创作有《长征印谱》、《君长跋巨卯选》等。
钱君陶 – 生平概况
钱君陶早年在家乡随邑人孙增禄、徐菊庵习《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长大后,入读上海艺术师范学校 ,从李叔同弟子刘质平、丰子恺及吴梦非习度曲、绘画、图案,与陶元庆同窗。
1925年毕业,受聘浙江艺术专科学校图案教授,后回上海任职开明书店音乐美术编辑,兼任澄衷中学、爱国女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职,同时开始音乐、诗歌、散文创作。
1927年秋,拜识鲁迅先生,时往请益,而鲁迅凡有新书出版,多由钱氏装帧。又先后为沈雁冰《小说月刊》、叶圣陶《妇女杂志》、钱智修《东方杂志》、周予同《教育杂志》、杨贤江《学生杂志》及诸多名家著作担任装帧设计。
画名之高,一时书刊纷纷以钱画书衣为尊,稿酬亦高,遂有“钱封面”之美誉。
1933年任职神州国光社编辑部主任,续编《美术丛书》。
抗战爆发,两去长沙,与张天翼、蒋牧良编辑《大众日报》,翌年与巴金、靳以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广州分社,旋返沪,创办万叶书店,出版音乐、美术图书。建国后,加入华东美术工作者协会,书店并入音乐出版社,北迁首都,任副总编辑。1956年,回沪组建上海音乐出版社,任副总编辑,1972年退休。
晚年继续书画印章创作,数度应邀赴美、加、日、新、港、澳展画讲学。
1978年,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
1987年,桐乡君陶艺术院落成,尽捐所有历代书画、印章、印谱、陶瓷铜石及已作书画、印章、装帧书籍4083件入藏,造福桑梓。
1994年,创设钱君陶艺术基金会于上海。同时举行九旬画展、音乐作品欣赏会。
1998年8月2日逝于上海。
钱君陶 – 艺术简介
著有音乐、绘画、印存、散文、诗歌图书三十余种。
早年以书籍装帧、音乐、诗歌名世,才华早著。兼攻篆刻,初师吴昌硕、赵时,后宗赵之谦,融入六国钱币、镜铭、碑版,遒美典雅,自成一家。特擅作巨印及狂草长跋。
画擅大写意花卉,取法吴昌硕、齐白石、陈白阳,喜作芭蕉、山茶、红梅、松柏、荷葵之属,用笔雄峻而不霸悍,墨彩清新而不脆薄,注重写生,画路开阔,晚年亦有偶试新法之举。
书工诸体,行楷清新刚健,饶有碑意;擅汉隶,法乳汉简而化为己有,健拔秀逸,别开生面。
印鉴主要有:钱、钱君陶、钱君陶印、钱君陶七十以后之作、钱氏、钱大、海宁钱氏、海宁钱君陶章、君陶、君陶画印、君陶之玺、君陶印信、君陶私印、君陶所作、豫堂、豫堂所作、午斋、钱君陶之玺、海宁、盐官、新罗山馆、抱华精舍、无倦苦斋、丛翠堂、冰壶、三乐、大雅、闲工夫、门外汉、生于丙午、姑妄为之、书为心画、一事能狂便少年。
钱君陶 – 钱君陶谈书籍装帧艺术
书籍装帧这个名词是外来语,含义包括一本书的从里到外的各方面的设计,即书的字体、版式、扉页、目次、插图、衬页、封面、封底、书脊、纸张、印刷、装订,以及书的本身以外的附件,如书函、书箱之类等等。
我国的书籍装帧,和其他各门文学艺术的传统有着相应的共通关系,属于东方式的淡雅的、豪华的、内涵的风格。
书籍装帧绝不是什么雕虫小技。书籍装帧不仅要求形式美观,而且要求能够烘托和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它给一部作品装上了“扩音喇叭”,以形象、色彩等造型手段,向广大读者揭示作品内容的精髓,扩大了社会效果。优良的书籍装帧,可以提高读者的读书兴趣。
我设计书籍装帧,色彩总是从和谐、纯朴上考虑,或者反其道而采用现代化的强烈的对比手法,要注意民族特色,但不主张复古;强调时代气息,是为了体现中国今天特有的乡土风味,用单纯、明快的笔调来描写自己要描写的东西。
装帧是书籍的外衣,书面是书的衣冠,力求简练、质朴有艺术特征。一本书放在一千本书中,要能第一个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之不忍离去,不由自主地想翻开看上一眼,这本书的装帧才算是成功的。当然,这绝不能靠哗众取宠。
有些书题不入画。内容也非画可以,概括的构思,用纯图案去装帧,同样能处理得很美。书籍装帧应当具备自然画的雄厚基础,还须加上自己的独特的意象。基础有了,意象不佳,仍不能成为上乘的书籍装帧,何况还要反映书的内在精神,还要通过选用材料、制版印刷等来反映,有时还需涉及整本书的其它设计。
书籍装帧,绝不能摘成书名的简单模拟或图解,而应当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一本书装帧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成功的书面画,要把书的中心内容和盘托出,又杜绝浅、露、甜、媚、尖、脆,跳过这几条铁门槛,达到浑厚、含蓄,有画外之味,图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用象征隐喻手法,从侧面体现书的意境,道是有关却无关,拨动读者想象之弦,使之余音袅袅。更可以不涉及书的内容,仅仅是一种装帧美,引起人们渴望了解书的主题与表现特征的愿望。无论是正面、侧面去开掘书的内涵,或借重于装帧手段,都要杜绝陈言,唯有新颖的内容与形式,方能征服读者。
一部歌剧的序曲,可以概括地展示全剧的轮廓,带有浓缩升华的意味,有吸引力,又不昌华彩乐章;过去农村唱草台戏,闹台打得戏迷们脚板直痒痒,非跑到戏台下面看个究竟不可。封面应当起到序曲和开台作用。正如某引些序曲可以单独演奏一样,封面离开书籍,也应当能供人欣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装帧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绘画的语言。
我们的封面设计,不能开门见山,一点不加含蓄。要把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想尽方法和装帧结合起来。当然,音乐语言不就是绘画语言,也不就是装帧语言,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运用。音响的效果等于色彩的效果,如果把从事音乐创作的手法,用到装帧中去,所到得的效果一定会不同寻常的。
学书法,对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书法是线条组成的,学好了它,笔底下的线条就能劲挺有力,有时不用图案字作书名,书法来写书名,更能得心应手。
书籍装帧,顾名思义,总要有浓厚的书卷气,要含有一种内在的感情。要有曲折,要有隐晦,不能直截了当地和一般绘画那样的写实。
书籍装帧最怕作为书籍的低级图解,如果这样对待,就失去了书籍装帧的艺术意味和艺术价值,应该尽量避免。好的设计可以引人人胜,爱不忍释。书籍装帧或者纯粹成为一本书精美的装帧,或者高度概括书的内容并化为形象。
书本的书面美观,对于销路也有不少帮助,以我所知甚至有因书面的美观而畅销的。书面的装帧优美,就是在读者的案头陈列时也觉得有一种新鲜的趣味。
作为书籍的美的装帧和书的内容无关,这是一种设计方法。有的设计是要反映内容的.如我为巴金的《新生》所设计的,即以小草从石阶的缝中强行抽枝发叶,寓新生之意。又如为沈雁冰的《雪人》所设计的,着眼在“雪”这个字上,用雪花来变化,既表达了书的内容,又作了美的装帧。
封面设计不等于任何自然画,不能随便让哪一个画家随便拿幅画来胡乱放在书面上。如果一个装帧设计得和一般商品一样,仅仅着眼在说明商品的本身,拿商品炫耀人的耳目,也过于浅薄。书籍装帧是比较复杂的,不像油画、水彩画等自然画那样,只要对自然的描写成功了就算。书面是书籍的外观,不是整个书籍装帧。
画书面、插图都要考虑节约和印刷条件,对书籍的生产过程要有全面的了解。现在我们所说的书籍装帧,仅指书面一项而言。书面设计是书籍的外观,不是整个书籍装帧。……不过,我们应该提倡全面的书籍装帧,书面固然要摘,而版式、目次、扉页、衬页、封底等,都应同样重视.在设计时应该全面顾及,不要以搞好书面设计就算满足。书面设计可以仅仅作为书籍的精美的装帧,也可以把书籍的内容高度概括而成为形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我觉得书籍装帧要有东方的 、中国的气派,把“古为今用”这句话体现出来,取法我国古代的铜器石刻的纹样,是大有可为的。不但如此,凡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书法、工艺品、服饰等各方而遗留下来的东西,无论是造型、结构、色彩、线条等,都可以在设计书面时,根据实际需要,融会化合到创作中去,成为现代的有民族特色的装帧作品。
有人问,书籍装帧要不要民族化、现代化?我说是要的,我的意思是既要民族化,而又要现代化。我以为民族化和现代化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没有民族化,只有现代化,就分别不出这是出于哪个国家的设计;仅仅民族化,老是在一成不变的古老的东西里翻筋斗,也是没有出息的。民族化不能停留在模拟、搬用上,现代化也要有别于一般商品设计。我想它们之间总应该有一段距离。
鲁迅、陶元庆和我,曾就书籍装帧要不要采取民族风格的问题交换过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要有民族风格。
谈书籍装帧,不能不先从古书谈起。我国古代的书籍,以木刻印线装的一种形式最为普遍。这种形式的书籍,其封面都用深色的纸或织物 ,书名一般都制成签条 ,粘在书而的左边 ,用丝线明订,绢包角 。翻开一看,首先见到的是一张双折的衬页,翻过衬页,就出现了印着书名的扉页,它的背而还有印着雕板和印刷的主持者,以及记年等。接着是序目之类,随后才能是正文。翻到末了,还是以衬页而终。封底的用料,和封而相同。
我国古代的书籍,虽然没有提出装帧设计这个名目灵,毫无疑义,可以看到其中每一项都是下过一番苦心的,就是装帧设计的具体表现。
晚清的一些通俗小说,已采用活字排印,平装形式,在封面上大都印着彩色的绘画。在此以前,在书面上印绘画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因此,把它看作书籍装帧中书面画的萌芽,也末始不可。
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 ,一般指的就是书面,不涉及其它。当时商务印书馆所出的林译小说,其书面采用外来形式的花边图案,另有一种风格。和晚清通俗小说的书面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健康的书而设计。这种书面设计,给后来这方而的事业很大的影响。……这种书面设计,最初是在鲁迅所印的书上出现的。鲁迅对书籍装帧――书面设计的提倡,可说是不遗余力的。他自己也投入了这项工作。由于他的博学多才,对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有精深的研究,所以出自他的设计的书籍,风格非常优美新颖。
鲁迅在这方面的大力提倡,引起了整个文艺界和出版界的注意。在他的培养和扶植下,最著名的设计者是陶元庆,他为鲁迅的绝大部分著作设计了极其优秀的书面。
陶元庆之所以能取得这种独特的风格,不是单靠孤立的绘画技术,而是靠善于从书籍装帧之外求书籍装帧。陶元庆无论在诗文方面,国画和西画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
当时从事书籍装帧的除陶元庆和我之外,还有一些人。例如司徒乔,他的作品是用钢笔画的技法来制作的,比较写实,没有什么图案意味,和别人的作品完全两样;陈之佛所作的书面,都用古图案为素材,古朴浑厚,不同于陶元庆等人风格;张光宇和张正字兄弟两人的作品,用中国传统木刻的形式,对人物、事物的形象都加以变形,非常耐人寻味,又是一种风格;后来有郑川谷,他的作品大胆而洗炼,图案的成分十分浓厚;沈振璜的作品,清新而有活力,颇能吸引读者;莫志恒所作的作品,比较淳朴厚重。蔡振华,他的作品思想性极高,技巧缜密娴熟,画而有图案的独特趣味。丰子恺的封面设计,和他所作的漫画相结合,充满了诗情,有幽默感,另外走了一条路,也是非常杰出的。曹辛之的作品蕴藉优美,有诗意,有梦境,有民族的优秀风格,他同时又是涛人,对篆刻、竹刻有甚高的造诣,又精于装裱书画。任意,完全属于洋派,有奇特的构思,用色大胆。张慈中的作品非常洗炼,构思极其高雅,常有出人意外的设想,用色用笔都极其精到。
钱君陶 – 钱君陶为四千件文物安“家”
80年代初期,年逾七旬的钱君陶身体情况出现了危机。去广州参加朋友画展的辛勤加之旅游劳累致使他大叶性肺炎和突发的心脏病发作,随后小他一岁的堂弟钱镜塘溘然长逝,让他朦胧地意识到,他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已经不能不考虑他的“后事”了!
他的“后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他一生的心血――几千件文物将流向何方?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钱君陶的“后事”,只能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按照传统的做法,他把他一生的积蓄,一生积累起来的文物,留传给三个儿子――钱大绪、钱正绪和钱茂绪。可惜的是,三个儿子全都是学理工的。他们分别从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毕业。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艺术”事业。他们能像他那样,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己一生辛勤积累的文物吗收集文物是很不容易的,但流失文物却是很容易的。而且一般来讲,经过几代人之后,积累起来的文物,必定支离破碎。谁能保证几代人中不出一个败家的子孙文物一旦传到他们手中,就容易变成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温床。
第二种选择。就是依靠文物贩子,把文物变成现钱,再把现钱留传给三个儿子。
第三种选择。就是把字画文物捐献给国家。“捐献给国家”的想法,早几年就萌生了。70年代末,他曾对老朋友苏晨说:“在我死以前,我会把我辛苦积攒起来的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的。但不是现在……”为什么要献给国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认真地总结和回顾了他的大半生。他的大半生是艺术赋予的。他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是和他的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分不开的。他忘不了钱作民、徐菊庵、孙增禄,他忘不了丰子恺、章锡琛、陶元庆,他忘不了吴昌硕、李叔同、鲁迅、于右任……几十年来,他历尽磨难,只有艺术――书法、绘画和篆刻,才是“熨平”他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钱君陶召开了家庭会议,征求老伴和三个儿子的意见。妻子和三个儿子的意见是一致的。他们同意钱君陶的想法,把珍贵的文物捐献给国家。钱君陶家里共收藏了4000多件珍贵文物。他们的条件就是要给这4000多件文物找一个安置它们的“家”。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不能做钱镜塘那样的“冤大头”,个人的文物不能仅仅从私人的仓库里搬迁到公家的仓库里。文物,就应该发挥文物应有的作用。
鉴于这样的“条件”,钱君陶开始物色文物的接收单位。最理想的地方当然是上海。他通过一个朋友向上海市的有关部门转达了他的捐献文物的意向。有关部门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在谈到为文物安置一个“家”时,有关部门表示“为难”了。因为在上海,名声和地位在钱君陶以上者,人数还不少。如果给钱君陶的文物安了“家”,别人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们怎么办这不是给自己找了个难题吗钱君陶理解他们的难处。钱君陶把目光转向了杭州。杭州方面当然也非常高兴。但在谈判为文物安“家”时,杭州方面也表示了同样的“为难”。
就在这个时候,钱君陶又一次病倒了。这次是因为腿部的“痛风”引起的。这使钱君陶感到了时间的紧迫,他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了。就在医院治病期间,他的学生计安康去看望他。钱君陶知道,计安康在桐乡县阅批工作,便托他带信给桐乡县领导,郑重表示:他愿意把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捐献给故乡的土地。
桐乡县接受钱君陶的捐赠后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拨120万元来建造“君陶艺术院”。
钱君陶 – 钱君陶艺术研究馆
钱君陶艺术研究馆座落于浙江省海宁市市区风景区西山山麓。1996年钱君陶先生无私地把他收藏的艺术珍品,以及他本人几十年来创作的艺术代表作,捐赠给故乡海宁市人民,海宁市人民阅批决定建造该艺术研究馆,用来陈列、展示和研究这些艺术珍品,同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美术教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亲笔题写馆名。1998年5月9日钱君陶艺术研究馆正式对外开放。
钱君陶艺术研究馆占地l0亩,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根据地形环境特点,建筑的文化性质和功能要求作了很好的研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国外现代化建筑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在环境上、功能上、建筑构成上、文化品位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整组建筑空间层次丰富、次序和谐,自然通风采光良好,内设一大二小展厅,其中大厅独立,二小厅相连,大厅常年展示钱君壬醋鞯淖獭⑹榉ā⒒婊⑹榧爸〉木罚⑷固>侔旄髦终估溃褂薪哟⒋醋魈⒁帐跗坊群徒哟蟊龅奶追俊
钱君陶 – 钱君陶故居
钱君陶故居位于桐乡市屠甸镇邮电弄,是一所晚清民居。在那里,钱君陶度过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1998,钱君陶先生逝世后,桐乡市文物管理部门将其列为保护单位。2007恰逢钱君陶先生诞辰100周年,桐乡市阅批出资将故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修。
以上整理的钱君陶个人资料信息、 钱君陶图片、钱君陶简介、钱君陶简历、钱君陶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钱君陶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