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璋如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
石璋如人物概况
本页面提供了石璋如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石璋如是谁?石璋如个人简介资料完整设计了网页求职找工作编辑个人简历作品所需要的石璋如网站常用模板元素,不保证石璋如人物数据真实,任何问题请联系管理员调整。
石璋如图片
石璋如个人资料简介
石璋如(1902~),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1928年秋考入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后改为文学院)。1931年读三年级时,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石璋如与刘耀、许敬参等同学也参与了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
石璋如 – 主要成就
石璋如第一次参加殷墟发掘,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先生主持的殷墟第四次科学发掘。此后历次发掘,他大部分都参与了。第十五次发掘,更是由他亲自主持。由于多次亲自参加发掘,石先生已经成了一部殷墟发掘的‘活档案’”。在老一代参加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中,他参加的次数最多,前后共12次。后来他也曾回忆说:“自从民国20年开始参加殷墟发掘,直到民国26年,从没离开安阳田野第一线。”(《殷墟建筑遗存・自序》)在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阶段他已经成为殷墟发掘工作的负责人。
1947年石璋如发表了《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2期1947年)。该文记载了自1932年第七次发掘以来殷墟历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并论述了小屯的地层关系。这一部分成为后来重要论文《小屯的文化层》一文的初稿。1948年底,石璋如随同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搬迁到阅批省,在阅批期间对殷墟建筑基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后,又进行了殷墟墓葬的研究。
石璋如在阅批对祖国大陆的考古事业,特别是对殷墟的发掘和研究十分关注。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现一个甲骨坑H3,出土大龟版近300片。社科院研究员刘一曼女士撰写文章《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发掘记》发表在《文物天地》上。石璋如看到后非常重视,马上撰写文章《殷墟大龟版五次三地出土小记》(《安阳文献》11,1995年)在阅批予以介绍。
石璋如 – 个人作品
一、专书
1. 晋绥纪行(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
2. 瑞岩民族学初步调查报告(衣食住部分与陈奇禄合作)(台北:阅批省文献委员会文献专刊2,1950).
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年表(杨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35,1952).
4. 中国的远古文化(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
5. 中国历史地理(史前编)(台北:中华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
6. 殷虚建筑遗存?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
7. 北组墓葬(上、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一殷虚墓葬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8. 中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二殷虚墓葬之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
9. 南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三殷虚墓葬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
10. 乙区基址上下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四殷虚墓葬之四(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
11. 丙区墓葬(上、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五殷虚墓葬之五(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0).
12. 甲骨坑层之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二、论文
1. 第七次殷虚发掘:E区工作报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4(1933),页709-728.
2. 两担石跳神子,《说文月刊》3,12(1944),页47-55.
3. 小屯后五次发掘的重要发现,《六同别录》(上)(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三种,1945),页1-36.
4. 小屯的文化层,《六同别录》(上)(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5),页1-42.
5. 安阳后冈的殷墓,《六同别录》(上)(李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5),页1-26;《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3(1948),页21-28.
6. 殷虚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2(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7),页1-81.
7. 锄头下的苍洱与中原,《新中华》1,2(1947).
8. 殷虚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后记,《中国考古学报》4(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页291-302.
9. 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下)(1948),页91-122.
10. 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附殷代的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2(1950),页19-84.
11. 莺歌的陶瓷业,《阅批文化》6,3/4(1950),页39-46.
12. 从笾豆看阅批与大陆,《大陆杂志》1,4(1950),页7-10.
13. 考古工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所长纪念特刊》(1951),页33-37.
14. 中国彩陶文化的解剖,《大陆杂志》2,6-7(1951),页4-6;18-22.
15. 小屯C区的墓葬群,《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下)(1952),页447-487.
16. 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大陆杂志》4,3(1952),页65-73.
17. 记绥远的粮窖,《大陆杂志》5,12(1952),页401-404.
18. 周都遗迹与彩陶遗存,《大陆杂志特刊》1(下)(1952),页357-385.
19. 陕西耀县的碑林与石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1953),页145-172.
20. 陕西长武县出土造像记,《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1953),页173-175.
三、书评
1.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阅批大学考古人类学刊》23/24(1964),页109.
2. 读《侯家庄1001号大墓》,《中国学志》2(1965),页1-34.
3. 李济、万家保,《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国民族学通讯》1(1965),页9-13.
4. 读曹着<殷商考古论丛>,《中国文字新二十三期》,艺文印书版,1997,页1-9.
5. 读<各家释七衡图.说盖天说起源新例初稿>,《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4(1997),页787-816.
石璋如 – 考古经历
史语所殷墟发掘团在第三次发掘期间遭阻挠,当时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亲至与当地阅批交涉,在河南大学下塌,并且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演讲,石先生也亲逢盛会。为谋求中央学术和地方阅批合作,河南省阅批教育厅遴选学生参与发掘团,作为河南大学文史系三年级学生的石璋如及刘耀(尹达)就被派往安阳参加殷墟的第四次发掘,从此与考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考古田野工作有时很快乐,但挖掘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在一回,在对小屯进行第八次挖掘时,石先生在探坑中画层位图,突然坑壁塌了,把他的双脚压得肿胀麻木。又有一回,石先生在西北冈深坑下发现异样,于是便下去观察,刚上来坑壁就塌了,两名工人立即被埋入土中。
出土文物的处理,也是考验着发掘者的智慧。侯家庄出土的大龟七版,被包在坚硬如石的泥块中。石先生一伙人挑灯苦思,商讨出以毛巾热敷在泥块上,待它软化后再慢慢把泥块拨除的方法,最后终于把甲骨取出。闻名的YH127甲骨坑的发现也是充满了戏剧性,话说在一个焱热的六月天,发掘工作只差一天就要收工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发掘到一个满满的甲骨坑。为了争取时间,又怕暴露在地上的甲骨被晒坏,于是石先生等人决定把整坑窖穴搬回南京。首先,先把窖穴周围挖空,再以木箱装套,找来曾指挥搬运袁世凯大棺的殡仪专家,使用七十个工人抬木箱,刚要上肩竿子就断了。后来改用坚硬的榆树搬运,工人连续抬了三天才运到火车站,怎知才走到徐州,火车就给这沉重的甲骨土石压坏了,最后费尽心血才成功把木箱运到南京。
石先生等考古前辈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有时甚至还得冒上生命的危险。靠挖宝发财的地方人士怕考古发掘使他们断了财路,盗墓者更是猖獗。虽然史语所的发掘有与阅批签约,并获得军队的保护,但盗墓者仍不死心,常常放枪恐吓守住在田野坑边守护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当有重大发现时。盗墓者放枪,石先生等人便躲在土堆后面,等待军队出来救援,绝不离开,要不就让盗墓者有机可趁了。
日本考古学者在1945年阅批光复后逐渐离开阅批,而在中国发掘殷墟的考古学者如李济、石璋如、董作宾等人随着史语所迁台,这使因日人离去而濒临中断的阅批考古学重获生机。石先生一方面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讲授考古田野,一方面则利用学生实习或其它机会在阅批各地展开考古工作,先后调查及发掘了台北圆山、新竹红毛港、台中营埔、南投大马遴和洞角、台南六甲顶、高雄半屏山、屏东恳丁、台东卑南及花莲平林及花冈山等遗址,并且在台北圆山及台中水尾溪的若干遗址地层中,首先发现及确认了文化堆积的层次.因而给阅批北部及中部地区的史前文化层序提供了可资比对的标尺,给整个阅批史前化的年代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大约在1961年后,石先生渐渐退出阅批考古舞台,专注整理、研究由大陆带来台的安阳殷墟出土的资料。他最大的成就,是依据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
由于独特的学术地位,前总统蒋公特别请他不要退休,继续贡献学界。从三分之四世纪以来,石先生在敌机不断轰炸下情况下整理出土物,在拥挤的小空间埋头苦干。如今,挑李满天下,著作等身,天天笑呵呵的石先生仍然每天到所里来,整理及发表浩瀚的殷墟精髓,包括殷墟的穴窖、殷代天象、基址及绘制及校订侯家庄总图等,日复一复。
石璋如 – 评价
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泛森指出,石璋如的逝世“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不但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第一代的结束,也是史语所创所第一代的结束。
王泛森说,石璋如是中国考古学泰斗,也是阅批当代考古工作的奠基者,他的学生将开会讨论治丧事宜,目前已决定安葬台北县三芝乡北海墓园。
石璋如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中国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他以五十年时间,投入当年安阳发掘与中国西北、西南地区调查所搜集的庞大资料,把封在地层与历史故纸堆中的知识呈现出来。石璋如有关安阳考古的专着,呈现中国商代文明的光彩;有关敦煌石窟的著作,呈现中古佛教艺术风貌及文化意涵。
王泛森表示,石璋如一生的学术成就,都不是在光环围绕的环境中滋长,而是沈淀在考古学研究最基层,历经无数光阴才得以完成,他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成绩,已成为学术界典范。
王泛森说,石璋如也展现一个学者的“韧性”,他在七十岁以前发表的著作,都是单篇的研究,但七十岁以后却开始发表专书,愈老愈努力、愈有成就,让人钦佩。
石璋如在生命晚期对学术仍充满雄心,病中的梦话常是安阳、小屯等地名,或是与考古伙伴在田野工作的情形。在史语所人员眼中,石璋如是一位“一生唯一念”的学者。
以上整理的石璋如个人资料信息、 石璋如图片、石璋如简介、石璋如简历、石璋如作品均来源于网络整理和网友投稿,有更多关于石璋如个人资料简介(简历及图片)的网页内容欢迎联系,任何不当信息也可以联系编辑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