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巡抚(直隶为何只有总督而无巡抚)
清代的直隶总督因在天子脚下,且担负拱卫京畿的重任,故有“疆臣之首”的说法。在清代的八个总督当中,直隶总督位高权重,非皇帝心腹不能担任。可是,我们在读清代历史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直隶为何只有总督而无巡抚呢?
说直隶只有总督而没有巡抚,其实并不严谨,确切地说是从雍正二年以后才裁撤直隶巡抚的。在此之前,直隶不但有巡抚而且还不止一个,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
清初时期直隶的督抚情况
清定都北京后,沿袭明代官制,将总督、巡抚的设置进一步走向制度化。清初时期直隶地区共设置了三位巡抚:一为顺天巡抚,二为保定巡抚,三位宣府巡抚。
此外,直隶地区还有两个总督,一为总督天津军务,二为宣大山西总督。但这两个总督不久便被裁撤。
清初时直隶地区多个督抚并存,没有形成定制,督抚之间也无明确的隶属关系。顺治五年,朝廷设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顺治十五年裁三省总督,直隶分设顺天、保定二巡抚。顺治十八年,朝廷在全国15个省份设总督,直隶设总督一人,驻大名府。
康熙四年裁直隶总督,复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八年再裁三省总督,重新设置直隶巡抚一名。此后康熙一朝,直隶地区的最高为巡抚,并无总督。
雍正二年,正式设立直隶总督,驻保定府。并于雍正七年在保定建筑了总督署衙,此后形成定制,一直到大清灭亡。
直隶总督的特殊性
直隶总督的全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直隶总督除了和其他总督所拥有的权限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而且在不同时期的职责也不同。
兼职较多
乾隆十四年,直隶总督开始兼任北河河道,即兼任北河河道总督。又因直隶不设巡抚,故总督还要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诸如监理税收、督办粮饷以及一般的民务。
咸丰十年,朝廷下令裁撤了长芦盐政,以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盐政事务。长芦盐政的管辖范围,北起山海关、南至黄骅盐场一带。长芦盐政和两淮盐政是清代最著名的盐政,上交国库的税收几乎达到全国各省盐政的一半。因此直隶总督兼任长芦盐政,是其事权扩大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治五年,直隶总督又兼任北洋大臣。兼任北洋大臣后,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又进一步扩大,除了直隶地区外,还负责山东、奉天的通商交涉事务,这又是直隶总督事权扩大的另一重要标志。
自从兼任北洋大臣后,直隶总督的办公地点也发生了变化,每年夏秋两季,总督在移驻天津,冬春两季回保定总署。此后,经办外交、洋务、海防、通商成为直隶总督的重要职责,保定和天津成了直隶的两个政治中心。
雍正以后直隶为何不设巡抚
清代皇帝都善于玩弄权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尾大不掉,所以总督之下又设巡抚。此举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但最重要的就是以巡抚牵制总督,形成相互掣肘的局面。
从品级上来讲,总督高于巡抚,但从法律层面来讲,巡抚又不是总督的下级属于平行关系。皇帝同时赋予督抚的专奏权,说好听一点就是政务公开,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让督抚内斗。
皇帝以督抚相互制衡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清一代,地方上从未发生过督抚造反的事情。然而直隶总督是“疆臣之首”,按理说更应该设立巡抚来牵制总督,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直隶总督的选任条件十分苛刻,一般省份都是由巡抚或是京官晋升。但直隶总督的任职条件很高,首先得是皇帝最信得过的人,而且在雍正时期,很多都是六部尚书甚至是大学士调任的。
让自己信得过的人出任直隶总督,皇帝自然要放心很多。但凡事没有绝对,在最高权力面前,皇帝其实对谁都不会完全放心。
因此,清代诸帝想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频繁任命直隶总督。从雍正二年开始一直宣统退位,直隶总督共有73人,100任次。是全国总督中任期最短的,平均不足两年一任期。
即使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往往在直隶总督任上也不会太长久,顶多就是先调任过个几年再回直督任上。事实上,频繁更换直督也是皇帝驾驭地方大吏的一种惯用手段。
其二、直隶近在咫尺容易监视
直隶地处畿辅重地,总督的一举一动都在京官的监视之下,一旦出现闪失,那些御史言官就会口诛笔伐,成为弹劾的对象。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鸿章,他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余年,期间屡屡遭到朝臣弹劾,据不完全统计,李鸿章大概是清代被弹劾次数最多的大臣,总计有800多次。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直隶总督的管辖范围和顺天府互有交叉。也就是说,直隶省内的很多行政事务既可以是顺天府管也可以是直隶总督管,一般情况下,凡是顺天府的管辖范围,直隶总督都不会具体参与。毕竟顺天府尹也不是皇帝的亲信,加上和直隶地面又近,无形中又充当了皇帝的眼线。
当然了,清代不在直隶设巡抚也有政治用意。因为直隶总督职责重大,兼职又多,加上又是朝廷千挑万选的人,因此必须赋予他绝对的权力,而不设总督,也是为了便于总督统一事权,避免督抚同城相互掣肘的弊端。
清代不设巡抚的省份不仅仅是直隶,还有四川、陕甘,但这两个地方和直隶的情况类似,也经历了设立、裁撤的漫长过程,并最终形成定制的。